这种创新疗法,对肿瘤实施定向爆破!

日期: 2025-05-17 17:01:44|浏览: 2|编号: 9715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这种创新疗法,对肿瘤实施定向爆破!

文|菠萝

放射配体疗法

化疗和放疗是最常用的癌症治疗手段,就杀伤癌细胞来说,它们都是很有效的,但是,它们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杀死正常细胞,所以出现了副作用。因此,开发新一代抗癌药的关键思路就是四个字:精准杀伤!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精准地把化疗或放疗投递到肿瘤部位,进行局部高强度攻击,那就能更有选择性地杀伤癌细胞,同时避免误伤正常细胞,应该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这个想法已经实现了,就是现在最火的两大类抗癌新药:定向投递化疗的叫“抗体偶联药物”,英文缩写是“ADC”,定向投递放疗的叫“放射配体疗法”,英文缩写是”RLT”。

抗体偶联药物以前我写过,今天就介绍一下放射配体疗法。

顾名思义,放射配体疗法最关键就两个部分:放射和配体。

放射,指的是“放射性同位素”, 它就像小型炸弹,会发出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而配体,指的是结合癌细胞的部分,它负责识别并紧紧抓住癌细胞表面的特异靶点。

放射配体疗法的原理,简单说就八个字:精准制导,定点爆破。

当药物进入体内后,配体负责导航,精准地把放射性同位素带到肿瘤细胞、释放高能射线,对肿瘤细胞进行近距离贴身打击。

传统放疗像大规模空袭,狂轰滥炸,能消灭敌人,但难免误伤平民,而放射配体疗法就像带着炸弹的士兵,找到敌营后,把炸药包精准塞到对方总部,然后引爆,实现定点清除,消灭癌细胞。

几十年的科研迭代

放疗,也就是用放射线来治疗肿瘤,是100多年前发现X射线后产生的。而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体内靶向治疗,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

当时,研究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和甲状腺癌)的科学家发现这个器官特别爱吃碘元素,于是灵机一动,想到用放射性的碘元素(最常用是碘131)来投喂甲状腺。甲状腺细胞欢天喜地地摄取了碘,却没想到吃下的是带放射性的药物。从此,这种“定向爆破”的方法成为了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有效手段,直到今天依然是甲状腺癌的主要疗法之一。

放射性碘元素治疗的成功,让科学家一直在思考:如何把这种治疗思路拓展到其他癌症呢?

但甲状腺是个特例,它天生喜欢碘元素,别的肿瘤可没这么主动吃药。怎么办呢?最终,生物技术的突破给了我们办法:通过研发能特异结合到癌细胞表面的元件,再把它和放射性元素连起来,也一样可以实现定向投放。既然癌细胞不主动吃药,我们就人工给它灌进去!

这就是放射配体疗法,一种靶向配体和放射性核素的组合体。

即使癌细胞已经转移,只要表达靶点分子,就能被放射配体疗法盯上,完成杀伤,所以它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全身性药物,这点和抗体偶联药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和抗体偶联药物相比,靶向的放射配体疗法甚至更加直接,不需要水解和药物释放过程,只要到达部位,就能释放能量,完成攻击。

第一代的放射配体疗法药物2002年在批准上市,它是带着放射性钇-90元素的CD20抗体用于治疗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它有一定疗效,但因为种种原因,在市场上并不算成功,也没在中国上市。但它证明了放射配体疗法的可行性,也为改进药物提供了宝贵经验。

根据这些经验,又经过20多年的探索,基于肽类和小分子的新一代放射配体疗法的出现,打开了新局面。

2017年起,欧美批准了带放射性元素镥-177的放射配体疗法上市,用于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或转移的晚期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标志着放射配体疗法新的突破,成为抗癌药物中的新成员。

2022年,FDA又批准了第二款同类的放射配体药物,用于晚期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相对罕见,而前列腺癌则患者众多,市场巨大,所以一下子让这类药物受到了很大关注。

大家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俩药都是用177Lu也就是镥-177这个放射性元素,能放出β射线杀伤癌细胞。但两种药接上的靶向配体不同,前者用的配体能结合神经内分泌肿瘤,而后者则结合前列腺癌。

放射配体疗法是一项平台技术,配体不同,药物特异性就不同。理论上通过替换针对不同癌细胞的配体,就能生产出针对不同肿瘤的的抗癌药。

临床研究数据

已经上市的这俩放射配体疗法效果到底如何呢?

针对神经内分泌细胞瘤的放射配体疗法药物是第一个上市,数据也是最早公布的。2017年顶尖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位晚期进展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分别使用RLT新药联合标准治疗药物奥曲肽,或单独用奥曲肽。结果显示组合方案让患者的疾病进展风险降低了将近79%!

从下图就能看出,二者差异非常显著,新药让大部分患者的肿瘤进展显著延缓,超过一半的患者超过两年没出现进展,这在以往是极少见的。

第二个上市的RLT,针对的是前列腺癌,患者群体比前一个药大了至少一两个数量级,因此受到的关注也大很多。

相对欧美,中国的前列腺癌不算多,但发病率正在持续增加,因为它属于“富贵癌”,社会发展越好,患者数量往往越多,这和寿命延长、久坐不动、高脂饮食等都有关系。

这个RLT针对的靶点是PSMA。PSMA的中文全名叫“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说白了,就是前列腺癌细胞表面的分子和标记。它就像前列腺癌细胞的身份标签,在大多数前列腺癌细胞上都高表达,特别是晚期的患者。

这个疗法用的配体部分能结合到前列腺癌细胞的PSMA靶点上,一旦结合,它携带的放射性同位素镥-177就会在结合点处用放射线杀伤癌细胞。

第二个RLT的重要数据同样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在代号为的3期临床试验中,800多名激素抵抗性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标准治疗,而治疗组接受RLT新药+标准治疗。

结果为:在标准治疗中加入RLT新药,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从3.4个月延长到8.7个月,进展风险下降了60%,而中位总生存期从11.3个月延长到15.3个月,死亡风险下降了38%,客观缓解率也从3%大幅提高到了51%。

有些患者的响应特别明显,比如下面这张图就挺酷的,被评为了“2018年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的年度图像”。

治疗广泛转移的肿瘤患者使用RLT疗法的前后对比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