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新冠外,国内传染病防控的投资机会?

日期: 2025-05-15 05:01:29|浏览: 3|编号: 9688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除新冠外,国内传染病防控的投资机会?

7月28-29日专注感染性疾病诊断的论坛,火热报名中,点击图片查看议程,与众大咖面对面交

扫码报名,抢限量免费参会券

根据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内共有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脑、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脑、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25种甲类和乙类传染病。随后在1996年乙类传染病新增新生儿破伤风和肺结核,2002年新增HIV感染者,2003年新增非典,2005年新增血吸虫病和人禽流感,2009年新增甲型H1N1流感,2013年新增人H7N9禽流感并把H1N1调整至丙类,再就是2020年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会每年发布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如下图,左图是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的2020年的数据,右图是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的2019年数据。

左图相较右图多的一项就是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在2020年导致了8.7万人发病和4634人死亡,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并非新冠。

我们从2019年的发病率的趋势来看,我国所有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自1980年以来的40年间下降了90%,疫苗和公共卫生保障系统功不可没,上文中提到的一系列甲乙类传染病之所以能被纳入其中,基本都是在国内在某个阶段里有爆发且造成严重影响的,如刚建国不久的时候百日咳、麻疹、流脑、乙脑、疟疾都曾达到极高的发病率,但如今其中大多已经有成熟的疫苗产品,发病率已经极低。

真正还有较大影响力的传染病,除新冠以外,主要有病毒性肝炎(占比42%,发病率高位震荡、死亡率大幅下降)、HIV感染者(占比3.4%,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占传染病死亡人数比例85%)、肺结核(占比25%,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较高)、梅毒(占比17.4%,发病率大幅攀升,死亡率极低),以上四者合计占发病人数的88%、死亡人数的99%。

因此,在新冠以外,以上四者就是国内传染病防控的重中之重。

01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甲肝、乙肝和丙肝,其中甲肝和乙肝都有成熟的一类疫苗,由国家采购并强制接种,价格普遍较低,唯一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价格相对较高的就是康泰生物的60μg规格的乙肝疫苗,目前定价320元/支,2021年批签发了220万支左右,产值约7亿元,对于康泰生物未来的收入体量来说也并不算大。

丙肝虽然没有疫苗,但已经有成熟的、可短期内治愈的药物,也已经不足为惧,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广大低收入人群中实现病毒携带者的筛查和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人群庞大,国内乙肝患者约7500万-8600万人,其中需要接受治疗的占比约为55%也既4100万-4700万人,目前只有300多万人接受治疗,绝大部分患者尚未接受治疗,这也是国内肝硬化、肝癌高发的原因,我们知道肝癌在美国是“罕见病”,但在国内却是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癌种,每年新发50万肝癌患者,且绝大部分为晚期肝癌,生存期短、预后差,国内92%的肝癌患者来自乙肝。

乙肝治疗目前已经有相对成熟的药物可以长期控制疾病进展,国内现在有两类治疗药物,一类是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酸类药物,需要长期、每日用药,且有一定概率发生耐药,亚洲人种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比例只有4%-5%,目前仿制药集采后价格已经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患者可及性基本已经没有问题;另一类是干扰素,副作用大且治愈率不高。

抗乙肝药物的发展趋势主要是长效化、争取实现治愈或功能性治愈,那么主要有两个方向:

其一是控制病毒载量,传统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已经达到瓶颈,最有潜力的是siRNA干扰药物,如腾盛博药自VIR引进的BRII-179/BRII-835的联合疗法,腾盛博药前期炒作新冠中和抗体而出现了股价大起大落,其中和抗体目前虽然在国内获批上市,但商业化方面目前还没看到什么进展,其主要看点还是回归到抗乙肝和抗HIV的疗法上。另外齐鲁制药去年也以3亿美元的总价引进了用于治疗或预防乙肝的RNAi药物。

其二是提高自身免疫,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免疫抑制剂单抗如PD-1/L1,如海外BMS的纳武利尤单抗,国内复宏汉霖的斯鲁利单抗也开了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II期临床。

未来乙肝的治疗更可能是多联疗法,即抑制病毒复制(核苷类似物、衣壳组装调节剂)+降低表面抗原(siRNA、ASO)+激活免疫系统(PD-1/L1、TLR7激动剂、TLR8激动剂、治疗性疫苗等),从而实现功能性治愈。

02

肺结核

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我国28种甲乙类传染病不论是发病人数还是死亡人数,肺结核都排在第二位,发病人数仅次于病毒性肝炎,死亡人数仅次于艾滋病,2019年新发病77.58万人,死亡2990人,死亡率0.385%。2020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987万人,我国仅次于印度的259万人位居第二,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如印度、中国、印尼、菲律宾、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等均为人口基数庞大的发展中国家。

WHO提出2015-2030年将结核病死亡人数降低90%、发病率降低80%;而我国的《健康中国2030》提出终止结核流行(国际上定义发病率低于10/10万位终止流行),2020年我国肺结核发病率47.76/10万,也既未来8年降低79%的发病率。

我国有2亿潜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约5%-10%会在一生中某个时期发生结核病,确诊患者经过治疗后有20%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多重耐药,而国内多重耐药的治愈率只有一半左右,因此带菌人群的筛查和预防性治疗任重而道远。

结核病预防目前全球主要是通过新生儿接种卡介苗,但卡介苗只能保护十几年,不能对成年人群产生比较好的保护力,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中14岁以上人群占比93%,14岁以上人群的筛查和预防性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预防性治疗主要有两个思路,一方面是使用化学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喷丁及利福平治疗6-9个月,但停药后仍会出现发病率上升,因此化药的短期用药可能并不是最优的预防性治疗的方案。另一方面是使用预防性疫苗。

目前国内企业中对抗结核疫苗有布局的是智飞生物和康希诺生物两家公司,其中智飞生物拥有6款产品组成的抗结核产品线,目前已经上市的EC诊断试剂(宜卡)和母牛分枝杆菌结合疫苗(微卡)可以结合使用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携带者的筛查和预防性治疗,后续还有四款在研产品。

智飞的微卡目前治疗方案是2000元/6针,每2周接种1针,如果仅考虑每年入学人群的筛查和治疗也将具有至少二三十亿元的市场,如考虑更大范围的社会人群的筛查,则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除智飞生物外,康希诺有一款结核病加强疫苗已经完成了Ib期临床,刚在港股上市的瑞科生物也有两款结核疫苗在研。

抗结核会是未来国内传染病防治的重要部分,短期几乎所有的公共卫生资源当前都被用在抗新冠上,抗结核方面的资源投入可能会阶段性的受损。

03

艾滋病

艾滋病是国内唯一一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快速上升的乙类传染病,全球HIV病毒感染人数由2013年的3430万人增长至2018年的3790万人,年复合增速2.0%。联合国于2014年制定了“90-90-90目标”,即全球HIV病毒携带者知情率90%、知情者治疗率90%、治疗者病毒控制率90%。

全球抗HIV病毒药物市场规模由2013年的229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339.6亿美元,年复合增速8.2%,是全球药物市场增速最高的细分领域之一,预计2023年将增至467.5亿美元,年化复合增速6.0%,其中90%以上来自北美和西欧市场,全球抗艾滋治疗分布极其不均,发展中国家占整体药物市场仅4%。

全球抗艾滋用药主要供应商是吉利德科学,2021年吉利德科学营收279亿美元同比增长11%,其中抗HIV药物收入163亿美元占比60%,剔除抗新冠药物瑞德西韦外占比为76%,其中销售86.24亿美元同比增长19%,是近几年全球新药领域最具成长潜力的重磅产品之一。

整体来看全球抗艾滋领域用药集中度较高,吉利德科学一家占据全球50%市场,GSK占据接近20%市场,抗艾滋创新药市场空间庞大且几乎被几大外资巨头垄断。

国内与海外较大差异之处在于,其一是艾滋病在国内95%以上是性传播,对于艾滋病的检查、治疗和预防相关知识还需要更大范围的普及;其二是国内抗艾滋治疗以政府采购和免费治疗为主,导致大多投资人认为国内抗艾滋药物没有市场,实际上国内的免费治疗基本是用较低的价格采购比较老的药物;其三是国内患者群体增速较高,我国HIV病毒感染人数由2013年的80.9万人增长至2018年的125万人,年复合增速9.1%,其中2016-2018年的复合增速达到13.72%,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加速增长,且增速远高于全球。

联合国的“90-90-90目标”目前全球来看截至2018年实现了“79-78-86”,而国内还相去甚远,我国采用的是国家免费治疗,再次体现我国医疗体系对普通老百姓的友好程度,不过目前国内政府采购的免费用药基本是以老药、仿制药、单药为主,和海外欧美主流市场的创新药、鸡尾酒疗法有较大差异。

截至2018年我国自费及免费抗HIV病毒药物市场共有30款药物获批,其中8款通过政府采购,国内抗HIV病毒药物市场从2013年的7.9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0.2亿元,年化复合增速20.7%,且预计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增长和医保覆盖增加带来持续的高增长,预计2023年国内抗HIV病毒药物市场达到49.6亿元,年化复合增速18.6%。

未来我国抗HIV病毒药物市场将由三块组成,分别是以较为成熟的老药、仿制药为主的、政府采购、国家免费供应的药物,和以创新药为主的医保支付+自费药物。

政府采购药物方面,2018年政府采购的免费用药金额合计14.93亿元,同比增长16%,采购药物以单药为主,吉利德科学和葛兰素史克等公司的海外主流抗艾滋药物无一在列。

2018年政府采购免费抗HIV病毒药物

国内在抗艾滋药物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是前沿生物,其研发的艾博韦泰已经于2018年5月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经其他多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后仍有HIV-1病毒复制的HIV感染患者,其主要优势是用于多重耐药患者、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导致肝肾损伤的患者、重症患者等,未来还可以开发联合治疗争取功能性治愈,以及暴露后预防等。除此以外前沿生物还有一款抗新冠的3CL蛋白酶抑制剂。

前沿生物研发管线

医保支付用药和自费用药是此前国内抗HIV领域尚未开拓的市场,此前包括吉利德科学和葛兰素史克等国际巨头均未重视国内市场,而随着医保支付的转变和自费用药市场的增长,海外巨头也开始把大品种拿到国内来销售,并主动降价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我们与前沿生物高管交流的情况来看,公司也表示开始在市场上见到竞争对手的销售人员,说明海外巨头确实在加快国内市场的投入,而国内抗艾滋新药市场的培训需要多家企业共同努力。

除以上讲到的三大领域以外,国内抗病毒药物领域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领域。

我们对于传染病相关药物领域的关注,一方面是看到其巨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另一方面从全球近10年来看,除传统制药巨头以外,真正实现百亿美元级别收入的新兴只有四家,分别是再生元、吉利德科学、和,其中除再生元外(实际上再生元也是依靠新冠中和抗体才在去年实现股价创下2015年以来的新高),后三者都是抗病毒药物/疫苗为主的公司————抗病毒药物的放量速度极快,且往往是颠覆性的,这样才有快速做大的可能性,而不是在研发和商业化初期就被传统big 收购。

风险提示:本文仅讨论行业/公司经营情况,投资需综合考虑公司经营、估值、管理层等多方面因素,建议读者审慎参考,本文不作为投资依据,不建议大家根据本文做出投资计划。

END

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盛会将于7月28-29日重磅来袭!1个主会场,2个分论坛;探讨mNGS、数字PCR、四代测序仪、POCT、纳米孔测序等等技术,深度聚焦分子诊断每一个操作流程:样本收集和制备、核酸提取、扩增、检测、数据分析等等;戳阅读原文立即报名。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