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外“抗疫英雄”你都知道吗?

日期: 2025-05-06 06:01:52|浏览: 3|编号: 9582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这些中外“抗疫英雄”你都知道吗?

5月19日,钟南山院士坚定向公众表示:如果新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慢慢降低的话,那么新冠与人类的长期共存将成为可能。

在人类的历史上,这不是我们第一次直面如此“强硬的对手”,还有许多如万人敬仰的钟南山院士一样将危机驱除的“人类英雄”。在杨义先的《科学家列传》丛书中,我们通过轻松诙谐的“喜剧评书式”的叙述方式,看到了从2000年前的古代中国到19世纪的西方历史中都有哪些医学前辈,和钟南山院士一样,在保护人类健康和提高抵抗力方面,做出了哪些巨大的贡献。

起死回生有妙法 伤寒杂病本草昌

秦缓

医圣秦缓,字越人,号卢医,约出生在公元前407年。原本只是平凡家庭中的平凡小孩,平凡长大,做了一位平凡的旅舍大堂经理。突然有一天,一位名叫长桑君的客人,神秘兮兮地收他为徒,将毕生医学倾囊传授。此后,天资聪颖的秦缓不仅学得恩师一身本领,还广收弟子,著出《难经》《外经》和《内经》等传世佳作,他的徒弟子阳、子豹、子越等人才,将导师的学说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影响千年的中医学派。

除了著书收弟子外,秦缓还经常带领弟子们游医天下,巡诊列国,在救治病患的过程中,心怀万民的秦大夫每每总会认真研究病因,治好了诸多疑难杂症,成为一位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全科大夫”。甚至秦大夫还基于自己治病救人的“大数据”,通过分析,对前人传统的“三部九候诊法”进行大胆优化,提出脉诊理论,建立了一整套望闻问切的完整中医诊断法,开启中医先河,奠定了现代切脉法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

时光不知不觉流逝,500年后,日后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奉为“经方大师”的张仲景出生了。在看过神医扁鹊的故事后,小仲景成为了扁鹊的迷弟,小小年纪辍学从医,不仅拜师学医,还善于向书中名医、向民间高手学习。一方面认真吸收古书中前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总结相关教训;另一方面广泛搜集各种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包括民间验方,逐一深入研究了民间常用的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具体方法。很快,小仲景超越了他的师傅,成为当地第二位名医。

张仲景

后来,张仲景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官。名医出身的他,在做太守期间也没有疏忽医技,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他贴出告示,大开衙门但不问政事,只让患者百姓进来瞧病。于是,太守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群众们排着队,挨个等着望闻问切。后世将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也是为了纪念太守张仲景坐大堂看病,才叫起来的。

当时光的车轮再次转动,到了公元1518年,“医三代”李时珍出生了。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从医,加上他是家里的老二,因此在职业选择上也不是“非医不可”,恰恰相反,父亲希望他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改变阶层。但奈何造化弄人,从14岁开始,李时珍足足考了9年都没能成功上岸,最后一咬牙,在23岁那年选择回归家族,专心学医。

学医对于李时珍而言,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家有成堆的医书和最棒的医生做老师,后来又机缘巧合成为宫廷御医,经常出入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饱览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看到了许多罕见的药物标本,获得了大量民间本草信息,为以后辞官游历,编写《本草纲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这本含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中医药学著作。

疫苗战胜微生物 拯救人畜鬼神哭

巴斯德

伙计,知道吗,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东西不是恐龙,不是狮子或老虎,也不是毒蛇猛兽,而是直到1673年左右才由列文虎克借助显微镜发现的“微生物”。它是人类的“头号杀手”;别的不说,单说病毒这一类微生物,一半以上的人类疾病都是由病毒带来的。但是,在面对凶险无比的微生物跟病毒时,人类一度只能任由宰割、束手无策。直到1822天才巴斯德的降世,才让这样被动挨打的局面,得以终结。

巴斯德生于一个皮匠的家庭,从小就聪明伶俐,还总是能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皮匠爸爸此时也刚好有财力去为巴斯德的自我成长铺平道路。在此后,巴斯德先后拿到了绘画达人、哲学达人、化学达人的“称号”,最后在杜马教授的指引下,考入巴黎高师,成为一名泡在图书馆和化学实验室的“研究员”。

巴斯德有一项特殊本领,那就是,再高深的化学内容经他嘴巴一加工,“吐”出来的便都是妙语连珠。他的父母家人和亲朋好友,都喜欢在信中请他讲解化学知识。他的父亲在他的影响下成为了一枚“化学迷”。此外,他也非常重视化学实验,是一位动手能力非常强的实干家。也正因如此,在1846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巴斯德非常幸运地被溴元素的发现者、著名化学家巴莱教授聘为实验助手,凭借两篇有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新论文,又被当时化学圈赫赫有名的斯特拉斯堡大学挖走,破格聘为副教授,随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娶到了校长的女儿。解决了人生大事之后,人生赢家巴斯德专心科研,搞出了“巴氏杀菌法”,消灭了家畜炭疽病、猪霍乱,还成功征服了狂犬病,总结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三项伟大发现,即把一种传染病的微生物,在某种不利于生长的条件下加以培养,就可减弱其致病能力,从而将病原菌变成预防疫苗。

而巴斯德的研究还有很多附加值,比方说,巴斯德发现,人的病因在细菌,只要能防止细菌通过饮食或伤口等渠道感染人体,那就能避免得病;因此,医生即时消毒就显得尤为重要。

换句话说,是巴斯德创立了免疫学,这也是我们如今靠接种疫苗,防范新冠病毒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因为身体的原因,巴斯德在65岁时二次脑溢血,已经没办法再去一线阵地和微生物、病毒了。但此时的他,已经培养出许多优秀弟子。比如,是他的弟子发现了鼠疫杆菌;也是他的弟子降服了危害儿童的白喉病,使其死亡率从51%降为24%。

1895年9月28日凌晨4时40分,巴斯德与世长辞,享年73岁。但巴斯德对人类的突出贡献,却永载史册。

细胞免疫开先河,数次自杀皆存活

梅契尼科夫

如今,人类最恐怖的两类疾病,除了癌症就是艾滋病。虽然它们的病理均未彻底搞清,但它们的主要病因之一,却都与细胞免疫学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人类特别重视免疫学研究,“细胞免疫学之父”梅契尼科夫就是该领域佼佼者中的佼佼者。

所谓“免疫学”,就是研究机体的“抗原刺激”反应;这里的“反应”,既包括“识别”,也包括“排除”等行为。更科普一点,那就是机体如何判别相关的“抗原刺激”到底是“敌”还是“友”、到底是“自己”还是“非己”,然后便“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即对“自己”形成天然免疫,对“非己”则产生排斥。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会自发产生抗感染和抗肿瘤等的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若免疫系统受损,机体就会敌我不分,或错用“好酒”和“猎枪”。

出生于1845年的梅契尼科夫从小就全面发展,强大的社交天赋让他在校园社团中充分崭露头角,也是在此时,风靡一时的达尔文《物种起源》中,有关生物演化思想的部分,充分印在梅契尼科夫的脑海中,并对他的科学观产生了终生影响。随后,年仅十几岁的梅契尼科夫,就乘上了他人生的第一艘“顺风船”,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课研的海洋中,如鱼得水的他,一度发表了很多著作,也做了非常非常多超前的研究。

但往往极具天赋的天才,也意味着在其他方面特别“白痴”,梅契尼科夫恰好就是这样的一种“两极天才”。他生性敏感,情商偏低,爱发脾气,这让他在后续的研究生涯,以及遭遇人生重大变故时,很难从失衡的情绪中走出来。梅契尼科夫前后经历过两次自杀未遂,第一次是结发妻子染病身亡,一度崩溃的他打算自杀,但算错了吗啡剂量。第二次是将回归热病死者的血液注入自己体内,折腾得生不如死,不过还是挺了过来,也没死成。

两次死神“拒签”的经历,终于让梅契尼科夫消停了。他带着第二任妻子,同时也是他的实验室助手,定居在美丽的意大利西西里岛。他人生当中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都是在此处被揭开帷幕,并公诸于世的。比如吞噬细胞,还有被我们当代人充分认可、但在提出之初却被全网嘲笑的“细胞免疫学说”。

幸运的是,这一次被全网嘲笑的梅契尼科夫没有像之前遭遇挫折那样,选择逃避或自杀。相反他还非常幸运地收到了巴斯德的邀请,人类医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免疫学鼻祖,邀请他到法国长期工作,给了他很多机会,让他能够在微生物领域有新的发展空间。也是在巴斯德的帮助下,梅契尼科夫恢复了早先被中断的吞噬细胞研究,也终于通过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吞噬细胞是身体防御微生物入侵的一道重要防线。

如今,科学家已证明:梅契尼科夫的细胞免疫观点与其当年对手的体液免疫观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共同造就了生物个体的免疫体系。梅契尼科夫也因此而成为“免疫学祖师”之一。1908 年,梅契尼科夫还获得了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怎么样?是不是没想到,人类的历史还能通过这样的方法被解读?我想你也被这样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吸引了吧?在作者的笔下,科学家并非高不可攀,他们也是普通人,不是神;在作者看来,人人都有成为科学家的潜力!

点击下方链接,购买本套丛书,说不定在感悟科学家们成功之道的同时,你也能够成为未来名载史册的新生代科学家呢!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