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寒战高热十天,医院确诊艾滋病,告诉医生不用抢救了!

日期: 2025-11-05 01:03:15|浏览: 5|编号: 10210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大学生寒战高热十天,医院确诊艾滋病,告诉医生不用抢救了!

夜里发烧,全身打冷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感冒或者扁桃体发炎,吃点药、睡一觉就能扛过去。但当这种症状持续十天还没缓解,就绝不是“小病小痛”那么简单了。

在门诊遇见过一位男大学生,年纪不大,模样斯文。他来的时候已经高热十天,体温反复飙升到40℃,甚至出现了寒战、肌肉酸痛、口腔溃烂等症状,还伴随着明显的呼吸急促和低血压。一看就不是普通感染。

做了常规检查后,白细胞并不高,却出现了重度淋巴细胞减少,这很不寻常。进一步检查HIV抗体和病毒载量,确诊为急性HIV感染期。而他在被告知诊断后,沉默许久,只说了一句:“我知道了,不用抢救。”医生听了都心头一紧。

HIV感染的早期症状非常容易被误以为是感冒、肠胃炎,甚至有人拖着高烧去上课,当成“免疫力差”来应对。

但这段时间正是病毒复制最疯狂、传播力最强的时候。就在你以为“没啥大问题”的时候,病毒已经在体内迅速扩散,把免疫系统打得七零八落。

我接诊过的类似患者不少,大多是因为忽视早期症状延误治疗,等到确诊时,免疫系统已经严重受损,T细胞的数量跌破200/μL,进入艾滋病期。这个阶段,再想逆转,就不是用几颗药能解决的了。

预防这类传染病,关键不是“远离某些人”,而是了解它的传播方式。HIV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而“性接触”又是年轻人最容易忽视的风险因素。

有一次,在门诊问诊中,我问患者是否有高危行为。他一脸茫然:“什么叫高危?”其实这个词并不悬乎,只要有不使用安全措施的性行为,哪怕是情侣之间,也属于高风险。这不是“你爱我我信你”的事,而是病毒根本不管你们有没有感情。

很多患者得知自己感染后,第一反应不是怎么治疗,而是“我是不是完了?”其实,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HIV感染并不等于绝症。关键在于是否“早发现、早治疗”。

我们现在使用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俗称鸡尾酒疗法),已经可以极大程度上抑制病毒复制,把病毒载量压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这就意味着,患者可以长期稳定生活,而且几乎不会再传播给他人。

但前提是,你得愿意面对它,愿意开始治疗。那位大学生最终接受了治疗,但因为确诊太晚,已经合并了肺孢子虫肺炎、口腔念珠菌感染等机会性感染,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他后来告诉我,其实早在几个月前,他就有过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但他没当回事。

这不是个例。很多年轻人对“安全性行为”嗤之以鼻,觉得“戴套影响体验”、“伴侣看着干净应该没问题”。但病毒不会在脸上写字,也不会因为你年纪轻就放过你。

真正有效的健康管理,不是等生病了才去医院,而是平时就要建立“风险意识”。比如,如果你有过一次不安全行为,30天后就可以主动去医院做一次HIV抗体检测;

如果你属于高风险人群,可以考虑暴露前预防(PrEP)或暴露后预防(PEP)。这些并不是“特殊人群”才需要的,而是现代医学给普通人提供的保护伞。

有些人觉得“去做检测很尴尬”,事实上,国家已经在很多地区开设了匿名检测点、免费自助检测包,完全可以在隐私保护下完成检测。比起羞于面对,真正可怕的是拖着不查,等到身体亮红灯时,才想起“早知道”。

在治疗方面,现在的抗病毒药物副作用已经大大减少。很多人担心吃药后会恶心、掉头发、影响肝脏功能,其实只要在医生指导下监测用药,大多数人都可以良好耐受。关键是不要擅自停药、漏服,这是导致病毒反弹和耐药的主要原因。

在我接触的一个病例中,一位年轻女性因为惧怕家人知道,偷偷停药三个月,结果病毒爆发,CD4从500骤降到87,再次住院治疗时,她几乎哭着说:“当初坚持吃药就好了。”

每一个确诊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如果”。如果早点重视,如果早点检测,如果早点治疗。但“如果”不能治病,只有行动才能救命。

对医生来说,最难受的不是疾病的严重,而是看到一个原本可以控制的病,被忽视到无法挽回。那位大学生的话,我一直记得:“不用抢救了。”那不是放弃生命,而是对自己选择的无奈接受。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句话在诊室里,我听过太多遍。而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沉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