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潮”这看|都市青年“花式”打开“微醺局”, DIY调酒风靡的背后是什么?

日期: 2025-05-24 07:02:24 |浏览: 5|编号: 9794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青年“潮”这看|都市青年“花式”打开“微醺局”, DIY调酒风靡的背后是什么?

性价比+仪式感

“便利店调酒”“盲盒调酒”火了

深夜十点,忙碌了一整天的欣怡终于按下关机键,从格子间走出来。公司楼下的24小时便利店里亮着灯,欣怡熟练地买下一瓶小包装的伏特加和一瓶nfc橙汁,在冰杯中复刻出一杯小说《漫长的告别》中的“螺丝起子”(小说中主人公常喝的鸡尾酒)。欣怡今年30岁,在南京一家游戏公司工作,节奏快,压力大,她需要时不时用这种方式给“打工”和“放松”之间画上分割线。她说:“这让我想起了还没毕业的时候和朋友一起用雪碧和红酒弄‘特调’的心情。”

调酒是欣怡和许多和她一样的都市青年中流行的休闲方式。最近在他们的聚会中,流行一种“盲盒调酒挑战”的新玩法:大家不预先交流,各自将冰箱里能找到的不同酒和饮料倒进一个容器里,并一起分享。这种玩法与盲盒玩具的概念相似,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参与者在真正品尝到“成果”之前,无法预知最终的“作品”会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让人觉得趣味十足、极具挑战性。

“抠门酒鬼攻略”“便利店调酒合辑”“调酒万能公式”“盲盒调酒挑战”……这几年,社交平台上的自制调酒教程五花八门。记者在小红书搜索发现,“调酒”相关内容的浏览量达到15.9亿,讨论量达到426.2万。“伏特加+水溶c=日落粉黛”“威士忌+水溶c=曼哈顿黄昏”“真露+葡萄汽水=萄气泡泡”,在这些攻略中,很多在便利店里二三十元的小包装酒,加上均价不到5元的饮料,往冰杯里一倒,就变成了一杯“高颜值、零失误、简单好喝”的“特调”。在外卖平台上,许多便利店搭配好20元左右的“饮料+小型洋酒”的“微醺”套餐供消费者选择;而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一站式购齐”小包装洋酒的套餐也颇受消费者欢迎。记者注意到,不少商家在产品介绍中,纷纷打出了带有“调酒”等字样的招牌。

据消费日报报道,2021年3月,“便利店调酒”成为这股风潮的开端,当时小红书与全家便利店携手在上海开设限时快闪酒吧“调酒创造营”,并推出了七款精心设计的“便利店调酒”搭配。由于在年轻群体中广受欢迎,这一现象的热度延续至今,并衍生出各种新玩法,持续吸引年轻群体尝试。

从“高大上”到“接地气”

“微醺局”消费业态如何进阶?

年轻消费者对diy调酒的热爱,某种程度上正在悄然重构酒饮消费的业态。在线下消费场景,一些店家正主动融入体验经济,将“自助调酒”作为流量密码。

5月21日晚,记者来到南京一家名为“目的地”的小酒馆,这家店推出了价值48元的鸡尾酒自助调酒,提供百利甜、金酒、伏特加、龙舌兰等常见底酒,并提供糖浆、牛奶、柠檬汁等饮品和调酒攻略,供顾客自己搭配。店主李先生表示,diy调酒刨除原料价格利润并不高,但因为调酒在年轻消费者中热度较高,他希望通过这种具有互动性的方式,以“情绪价值”吸引顾客光顾,以此留住客群。

南京一家小酒馆中提供的自助调酒装备

同时,这股风潮也引发了调酒师行业内对专业价值的再审视。aura酒吧店长钱正丰对此持开放态度,在他看来,diy调酒以低成本、低门槛推动鸡尾酒的“祛魅”,有助于推进调酒市场的“进阶”:“我觉得diy调酒不会对传统行业造成太多负面影响,反而会调动酒饮市场的积极性。90元一杯的专业酒未必比便利店自调好喝,高价低质才是行业痛点。线下消费场景真正的竞争力是环境与情绪价值,与居家diy场景并不冲突。”另一位专业调酒师陈正扬则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言,对鸡尾酒的评价往往集中于“好不好看、好不好喝、酒味重不重”等标准,他说:“我认为越是在文化碰撞的浪潮中,专业调酒师越应该强化自身,形成行业标杆,作为从业者,我们还是要加强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打磨专业技能,通过专业能力因地制宜改编创新,以此吸引消费者。”

此外,酒类市场的发展方向也和青年群体的新消费习惯形成共振。据国家酒类品质与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值得买科技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消费者生活方式演进趋势系列报告(酒水饮料篇)》显示,小众口味和定制化酒品的市场空间会不断拓展。报告指出,“消费者参与的diy 调酒也会进一步流行,促使酒类品牌推出更多可供消费者发挥创意的基酒产品。”而与此相关,与调酒相关的衍生产品的销售也十分火热。据饿了么联合尼尔森iq共同发布的《2024夏季即时零售冰品酒饮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大暑前后冰杯外卖量同比增长350%,热衷调酒的消费群体为这一领域的市场增长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情绪出口还是路径依赖?

“一杯解压酒”背后的思考

如果说diy调酒是一种都市青年的解压方式,那么我们也需看见这份“松弛感”背后的情绪逻辑。

“diy调酒既是逃离工业化同质消费的创造突围,也显露出个体化时代意义生产的脆弱性。”浙江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张品认为,这种现象反映的是“液态现代性”下情感主体性建构的缩影(注:“液态现代性”是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提出的概念,用以描述现代社会中快速变化和流动性的特征)。“部分青年群体通过感官调配与仪式展演,将饮酒从被动消费转化为自我赋权的情感劳动,以味觉创新隐喻情绪管理,借社交媒体塑造‘生活艺术家’人设,抵抗工业化酒饮的同质化桎梏。而这种主体性实践始终处于张力之中:看似抵抗标准化的创意调酒,反被收编为亚文化消费符号。”张品说。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