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科普第5期】什么是免疫治疗?鼻咽癌患者为什么要用?
一
什么是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药物的发明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它可以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主动攻击癌细胞。
癌症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往往会伪装成正常细胞,与宿主体内的免疫系统共存,免疫治疗通过解除癌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欺骗”,让免疫系统重新识别并清除肿瘤。
免疫治疗主要依赖人体中的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是主要的“抗癌卫士”,但狡猾的癌细胞会通过PD-1/PD-L1等信号通路伪装成正常细胞,让T细胞“踩刹车”停止攻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正是通过阻断这类“刹车信号”,帮助T细胞恢复战斗力。
免疫细胞长期定居在人体的各个器官,因此相比于传统的化疗,免疫治疗可以实现更持久的抗癌效果。
目前,免疫治疗已应用于肺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等多种癌症,并在与化疗、靶向等联合治疗中发现疗效有显著提升。
二
为什么鼻咽癌患者适合免疫治疗?
对于鼻咽癌早期的患者来说(I期患者),单独使用局部放射治疗就可以有比较好的疗效[1]。
但是对于局部晚期和复发转移的鼻咽癌患者来说,系统地应用抗癌药物是不可避免的。
传统的系统治疗药物就是以细胞毒药物为首的化疗药物,这类药物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但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影响,有一部分基础情况差的病人往往不能耐受这类治疗,因此在NCCN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中,针对复发转移的鼻咽癌患者的系统治疗提倡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的方案制定[2]。
目前,复发鼻咽癌的再程治疗仍然是鼻咽癌治疗的难点,急需一类疗效更佳,副反应更小的抗肿瘤药物。在副反应的控制上,免疫治疗相较于传统化疗有更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
图源:腾讯医典
此外,鼻咽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中PD-L1的表达较高,鼻咽癌细胞表达多种调节T细胞激活的关键免疫分子[3,4],在鼻咽癌肿瘤组织中,存在广泛的淋巴细胞浸润,并且与患者的预后相关,淋巴细胞浸润多的鼻咽癌患者无病生存期显著长于浸润较少的患者[5]。
这意味着鼻咽癌肿瘤组织中有大量可以调用的免疫细胞,通过利用这些细胞产生的免疫反应,可以杀伤肿瘤细胞。
三
哪些鼻咽癌患者适合免疫治疗?
是否采用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之后给出的专业医疗判断。
医生可以通过一些免疫治疗标记物来对免疫治疗的疗效进行判断,包括PD-L1表达水平、dMMR(碱基错配修复缺陷)、以及TMB(肿瘤突变负荷)。
在鼻咽癌患者中,TMB和dMMR的水平都不高,因此PD-L1是预测免疫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
PD-L1就像是肿瘤欺骗免疫系统的伪装,肿瘤伪装的越多,当伪装被抗PD-1抗体撕破时,免疫系统杀灭肿瘤的能力就越强。
因此PD-L1高表达的患者特别适合免疫治疗。此外,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组织的水平,以及部分特定基因都可能是潜在的免疫治疗的预测指标。
四
目前鼻咽癌患者有哪些免疫治疗的选择?
目前鼻咽癌患者治疗可选用的药物包括抗PD-1抗体和抗CTLA-4抗体。
抗PD-1单抗有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单抗、卡瑞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信迪利单抗等。
抗CTLA-4单抗则有伊匹木单抗。
结语
相对于传统综合治疗来说,免疫治疗还处于新兴发展阶段,还有大量的免疫治疗药物目前尚在临床试验中。
免疫治疗不仅仅为鼻咽癌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疗效和更长的生存时间,还扭转了传统癌症治疗的“杀灭肿瘤”的观念,实现“带瘤生存”。
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免疫治疗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用更小的副作用和更好的生活质量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TANG L-L, CHEN L, HU C-S, et al. CACA for of [J]. Integ Oncol, 2023, 2(1): 24. DOI:10.1007/-023-00040-1.
[2] . (2022). NCCN in (NCCN ®): Head and neck , 2.2022. .
[3] OUTH-GAUER S, ALT M, LE C, et al. in head and neck : A new for , and [J]. , 2018, 65: 54–64. DOI:10.1016/j.ctrv.2018.02.008.
[4] FANG W, ZHANG J, HONG S, et al. EBV- LMP1 and IFN-γ up- PD-L1 in : for [J]. , 2014, 5(23): 12189–12202. DOI:10.18632/.2608.
[5] WANG Y, CHEN Y, ZHANG Y, et al. of tumor‐ in : A large‐scale study[J]. Intl of , 2018, 142(12): 2558–2566. DOI:10.1002/ijc.31279.
鼻科团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鼻科是我国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的创始学科,学科创始人李源教授最早在国内开展鼻内镜外科、鼻眼和鼻颅底外科的探索、研究和培训工作。是广东耳鼻喉科最早的博士授予点,累积举办全国性鼻科新进展与鼻内镜手术技术学习班60余期,为全国各医院培养了数千名鼻科医生,其中包括三甲医院鼻科或耳鼻喉科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30余人。
鼻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学科在鼻腔鼻窦黏膜炎性疾病(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过敏性鼻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卓越成绩,处于国内一流水平,2021年获广东省学科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鼻部慢性炎症的分子机制及精准诊疗策略)。近十年共获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资助18项,省部级科研立项和资助多达40项以上。牵头或参与国家级行业指南和专家共识编写20余项,多次参与国家卫健委全国高校教材《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编写。鼻科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相关论著达500余篇,近五年更是在BMJ、 of and 、、、 & 、Cell Death & 等杂志发表SCI论著70余篇。先后出版了《内窥镜鼻窦外科学》、《实用鼻内镜外科学技术及应用》和《耳鼻咽喉头颈部变态反应病学》三本鼻科学专著,主译《鼻腔鼻窦鼻咽肿瘤学》,在国内鼻科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鼻科临床特色鲜明,努力建设临床一流学科,开展的临床诊疗技术领域包括:鼻-鼻窦炎-的个性化精准微创治疗;鼻眼外科方向: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甲状腺眼病眶减压手术;鼻眶区肿瘤的切除,术后和外伤后修复重建;鼻颅底外科方向:鼻腔鼻窦、鼻咽、鼻颅底区域、咽旁颅底区域病变手术治疗;鼻咽癌综合治疗及外科挽救性治疗;鼻咽颅底区域坏死的手术治疗;鼻整形方向:鼻面部区域的畸形整复及修复重建;儿童鼻科方向:儿童鼾症及睡眠呼吸障碍治疗,儿童鼻腔鼻窦鼻颅底肿瘤治疗。近年来尤其是在鼻颅底、鼻眶区肿瘤手术治疗、术后重建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新技术。学科牵头组织成立变态反应(过敏)科,鼻眶颌颅底中心,在过敏性疾病、鼻眶颌颅底区域疾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管理上形成明显特色,处理了大量的疑难复杂病例,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
鼻眶颌颅底中心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鼻眶颌颅底中心,依托中山三院脑病中心、多学科团队和临床科研平台,联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肿瘤内科、肿瘤放射治疗科等专科,开展鼻-眶-颌面-颅底疾病的多学科临床诊治及科研探索,包括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复杂疑难颅底区域疾病的救治,医工交叉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技术在内镜技术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数字化外科及精准影像导航技术研发等。涉及的相关疾病及联合手术包括:鼻-颅底相关,鼻颅底区域肿瘤手术、经鼻脑肿瘤手术、尤其是涉及到颅内-眼眶沟通、侵犯颅内重要血管的复杂颅底病变;鼻-眼相关,鼻眶区肿瘤、眼眶肿瘤及外伤后修复重建、经鼻或经眶内镜下眶内肿物切除、甲状腺眼病眶减压、视神经减压;鼻-颌面相关,鼻面部肿瘤切除及重建、鼻眶筛颅底区域外伤后救治及修复重建;耳鼻喉其他颅底相关,耳侧颅底、经口/经外入路内镜下颅底肿物切除、颅底区域修复重建技术。
鼻眶颌颅底中心将在专业队伍建设、诊疗模式、科研转化等方面建设岭南一流、国内先进、对接国际的颅底外科团队,开展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进行创新医学技术和学术研究。通过学科之间的有效协同,优势互补,推进鼻颅底外科领域发展。
科学防治 · 守护关怀
往期推荐 // ~ ~
- The End -
撰稿:李星(肿瘤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