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厌倦了上海,那么你也厌倦了生活

日期: 2025-04-30 11:02:51 |浏览: 3|编号: 9512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如果你厌倦了上海,那么你也厌倦了生活

旅行祈祷与爱

有趣的灵魂终会相遇

前段时间,b站有个视频火了:静安女白领的生活。

拍摄视频的是位在静安某高端奢侈品牌工作的女白领,她从衣食住行,社交、活动等各个方面呈现了一位中高端静安女白领的生活,即便她刚毕业一两年,月均消费已达12000多元。

让我想起几年前参与某个节目组时,一位精致的上海女孩告诉我,在上海,要想活得稍微轻松点,至少要月入15k。

国际饭店

今年是我来到上海第五年,并没有像《上海女子图鉴》里那样,大城市奋斗五年之后,就可以手提LV,身穿香奈儿,摇身一变,和过去告别。

五年之后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仍然过着普通的生活,但也尽情享受着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切。

世纪公园的春天

各种展览、展会、书店都不曾落下,城市的角角落落,也曾去拍照打卡。

曾一次次徜徉在万国建筑博览群,也偶尔踏进街巷里弄的烟火生活。这城市包容梦想,也包容一切。

在上海,想的事情都不一样。

五年之后,仍然觉得,上海真好,甚至寂寞都很好。

最近看了一本书《伦敦人》。作家克莱格泰勒,历时5年,穿梭在伦敦的各个角落,完成了200多次访谈,最终选取了85位普通人的故事,完成了这本书。

看外滩最特别的角度

在他们之中,有实现职业理想的货币交易员、见惯世间百态的失物招领处职员、曾当过演员的水管工,也有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厨师、飞行员……

有些人在伦敦过着体面高端的生活,住在高档别墅区,每天操盘几亿的资金,是高档酒吧、餐厅的常客,也有人每天都在为柴米油盐而打拼。

读完之后,有种恍惚,作者笔下的伦敦和上海是如此相似。

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迅速和伦敦比肩,成为全球5个金融中心之一。而百年后的上海,也和伦敦一样,有着魔幻的城市的气质。

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

“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那他肯定也厌倦了生活。”但是,只有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复杂况味:爱它、恨它、渴望它、厌倦它、逃离它,或是留下来,继续生活。

陆家嘴滨江

而这句话,也同样可以用来形容上海。

伦敦和上海一样,混乱中有着自己的规则,无论你来自哪里,出身如何,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哪怕你是清洁工,同性恋,流浪汉,都能在这城市生存。

时光倒回到5年前,我是如何来到这座城市的?

2015年的6月,18个小时的硬座之后,我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服,战战兢兢地走进了地铁,一度还担心会不会坐错。

苏州河畔

记得第一次去南京路,和所有游客一样,一定要到“南京路步行街”的牌子前拍张剪刀手的照片,那时候画着粗糙的妆,穿着劣质衬衫,土得掉渣。

来到上海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知名杂志实习。说起来,还是因为向杂志投稿认识了杂志的一位老师。虽然不久之后就离开了,但直到现在我仍然感激,那是我认识上海的第一个窗口。

因为工作原因,第一次走进上海影城,几乎零距离的第一次感受上海电影节,第一次走进大光明电影院,看到点映场的电影,那年尔冬升将镜头对准了漂泊在横店的群演们,梁朝伟“流行划过的声音”感动了很多人。有幸见到尔冬升本人,有机会采访了《我是路人甲》的主演万国鹏。

前段时间翻看他的微博,虽然后来没饰演过什么大角色,但他早已不再是当年漂在横店,朝不保夕的群演了,他上过综艺,去过美国,他的愿望实现了吗?实现了吧!

星巴克上海旗舰店

第一次走进洋山港,目睹保税区的样子,到奉贤去采访,曾因知名杂志记者的身份得到尊重,也因为自己的不专业和小错误得到过老师们的指导。

初到上海的日子很苦,但那段时光,应该是最有成就感的吧!

后来去过一家时尚婚礼公司。不到三个月,就辗转温州、雁荡山、杭州、扬州、绍兴等好几个城市出差,奔波在路上的感觉让我兴奋,采访过上海婚礼界优秀的主持人,设计师,摄影师,策划师,为了看别人的婚礼,第一次走进半岛酒店,科学会堂,香格里拉,西子四季酒店……

张爱玲故居,苏州河

第一次知道,一场婚礼的现场布置是可以高达100万的,婚纱照是可以到巴黎、美国、巴厘岛拍摄的,第一次亲眼目睹一场婚嫁秀从一团糟到无比惊艳的效果,那时候每天都乐此不疲,星期天也喜欢去公司,做采访,写稿子,闲暇时就看一部电影。没有社交,但工作和生活都足够充实有趣。

1933老厂坊

后来我常想,如果能坚持做下去,这份工作应该是我喜欢的吧!

但如果真的坚持做下去,就会错过后来的人生了吧!

后来曾加入过一个节目组,节目组里一半新加坡人,一半上海人,我。那时候我们常在新天地的costa和中环广场的wagas开会。

飘雪的夜晚,到新加坡人位于高档小区的豪宅开会。他家里有运动单车,大的投影仪,冰箱里全是进口食品。

也曾和精致到眼睫毛的上海姑娘聊天,她眼线画得很漂亮,牙齿整齐,口红的颜色跟肤色很配,她的脸色好极了,是那种很舒服的白。

头发是自然的大卷,身材高挑,很舒服的长相。

她说话时候,嗲嗲的,却不做作,有着90后女孩子特有的灵气和干练,她曾在爱奇艺实习,毕业后跑去做4A,接着又跑去 house做制片,累了就辞掉工作,休息几个月,欧洲旅游20多天。

她说她刚工作的时候,工资只有4500,到手3700,大部分的钱她都用来打车,有时候都没钱吃饭,作为一个上海女孩,她说,每天打扮这么好,却跑去挤地铁,真的很奇怪。

2015年的11月去了越南,从北到南一个月,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留下许多难忘的经历,更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那时候我知道,人生本可以变得更加开阔。

回来之后,从乌鲁木齐路的石库门弄堂搬了出来,来到了新华路上。

在我还不知道那里曾是上海租界时期的哥伦比亚住宅区,对它印象最深的是,一幢幢漂亮的洋房和每到春夏便绿树成荫的法桐。有阳光的午后,总能邂逅一地的斑斓。

悠游在街头,随处可见不知名的雕塑和古罗马柱式,这里散落着法式糕点坊,和挤满了老外的西餐厅。

整个夏天,每个周末的清晨,总会沿着朝阳穿过新华路,再一路从淮海路去上海图书馆。二楼阅览室靠窗的位置,是我的居心地。

上海展览中心

越南回来的半个月,将近一个星期,每天都在跑书店,博物馆,美术馆,外滩,图书馆,买杂志,买书,听讲座……做了好多以前不曾想到,也总觉得没时间去做的事情。

那时候吸引我的永远是南京路上的欧式建筑和一条条老街。

也曾一个人穿越苏州河,来到了魔都的爱情地标——大悦城,就为了看看摩天轮,韩寒的新店,还有新开的无印良品。坐在窗边可以俯瞰雾蒙蒙的西藏北路。

南京路和淮海路是最繁华的,奢侈品聚集,也是我走得最多的两条路。无聊的时候,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外滩,也因此发现了充满复古和文化艺术气息的圆明园路,也在南京西路的报亭买到了杂志 ,数次在淮海中路和复兴路迷路,也在迷路中发现了满满老上海味道的淡水路。

艺仓美术馆

茨威格曾说:只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和平与战争,繁荣与衰败的人才算真正生活过。

而来到上海,也是如此,经历繁华到不可一世,也体验过真实的贫民窟生活,

在上海,遇到过打扮精致的上海阿姨,提醒我包包拉链开了,然后拉着我讲她的人生故事;遇到过拎得清,不想管任何闲事的房东;

得到过二房东姐姐的帮助,吃到过中秋节她送的月饼;

也遭遇过花一个月工资,新买手机被偷的无助;

曾走进新天地时尚拍大片;

也曾沉浸在田子坊的酒吧里,听过音乐喝过酒。

每次带着大家游览外滩的时候,总喜欢分享自己的感受,上海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可能性。

在上海,满足了我所有对美好的想象和追寻。

可以坐在刘若英对面听着她读自己的书,

只要你想,一个人跑到梅赛德斯奔驰看一场偶像的演唱会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

可以屏息凝神,听蒋勋老师讲2个小时的“天地有大美”;

还可以不到100块钱就能看一场话剧,音乐剧;

能在上博看到泰特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的展览;

能走进100年前的西式饭店,感受东方巴黎的繁华;

华尔道夫酒店的老地板上记录着百年前,英侨俱乐部的觥筹交错;

沙逊大厦这位摩登老贵族百年之后仍然神采奕奕。

在上海看过很多话剧,但印象最深的是偶然抢到的一张50元的话剧票,叫做《石头剪刀布》,我早早出发,从新华路,沿着淮海路,一路走到茂名路上的兰心大剧院。

夜幕降临,茂名路上左右两侧的建筑都亮灯了。暖黄的灯光,欧式的窗帘,我是真的好奇,什么样的人住在里面。

本来位置是二楼最后一排的角落,因为剧场人数不足,有幸换到1楼,第三排的空位上。

米开朗基罗展

香奈儿展

坐在我旁边的两个女孩非常优雅,我盯着她的红指甲看了好久,中场休息时,她们夹杂着英文在聊天,手机里划着我不知道的软件,偶尔听见她们说起在国外读书的时候。

爱马仕展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