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酒师眼里的酒吧行业!(鸡尾酒吧的“拐点”何时出现?第二部分)
最近,很多经济学家都在热衷于分析中国酒吧行业的前景,但是很少有酒吧的基层工作者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作为一个调酒师,任老师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这篇文章中表达的观点,都来源于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我不打算用很多的学术研究和数据分析,所以,可能你所知道的一些事实跟我的观点有些出入,但这只是我的想法和我所观察到的!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解释了什么是精品酒吧,以及其发展到今天局面的由来,今天我主要讨论精品酒吧的现状:
经营者现状
据我观察,目前精品酒吧大多是以下四种类型的人在经营:
1. 早期精品酒吧的经营者大多是国际连锁的职业经理。这些国际连锁酒店的客人们大多来自于发达国家,所以,一般的国际酒店都有配套的酒廊,威士忌吧等等。因为酒吧是舶来品,在国内没有人才,更没有管理经验。这些国际酒吧的管理团队基本都是聘请外国人或者被西化了的中国人。2008年开业的瑜舍酒店的MESH酒吧算是这类酒吧中名气比较大的。
2. 这些国际酒店培养了我国早期的酒吧人才,他们中的佼佼者纷纷另起炉灶,也加入了酒吧创业之路。了解经济学的人都听过一个词,叫做“红利期”。简单来说,就是做一件事情,你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成本,就能有优厚的回报。这部分回报就是红利。因为这件事情做的人还不多,这是对于你敢于承担风险的回报。这些早期进入市场的经营者都能享受到“红利”带来的利好,基本都赚得钵满盆满。这类经营者中做的最成功的算是2009年开张的D 酒吧。
3. 前两种模式的成功带来了另一个群体的创业者,他们或者正在经营自己的Disco,或者正打算开一家KTV等等。但在看到精品酒吧里充满了理想的客户,并愿意为一杯鸡尾酒付更多钱,于是犹豫是否也要开一家这样的小而美的酒吧。这些经营者有资本,也有良好的商业嗅觉,在开业后依然能享受“红利”带来的好处。其中也不乏佼佼者,例如2012年开业的Miles。
4. 如今,精品酒吧遍地开花,让更多的外行人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生意,也想掺和进来分一杯羹。这一类型经营者往往资金非常雄厚,创业团队背景十分出色,他们多数在自己原来的行业就干的非常成功,已经步入社会精英级别。他们一方面由于喜欢喝酒;另一方面看到了酒吧行业的前景,于是也加入进来。由于都是做买卖出生的生意人,所以他们对酒吧的情怀谈得较少,本能地会更关心的创业计划书中的财务报表。例如,2016年初新开的Long Jing酒吧便是其中名气最大的。
至此,红利的优势已经不明显了,精品酒吧发展到了拼实力、拼运营、拼成本控制的时候了。到底有多少人在“裸泳”,等潮水退去后自然会见分晓!
市场竞争现状
根据我对北京38个精品酒吧的调研数据发现,半数以上的酒吧是最近两年内开张的,这增长速度让人咋舌。
著名作家凯文凯利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一千个铁杆粉丝”的理论,是说“一个商业体的存活需要一千个忠诚的粉丝支撑。”这个数字不是绝对的,对于酒吧来说可能不需要一千个。但它至少告诉你一个道理:一旦你盲目地开了一家酒吧,你的忠实粉丝不会从天而降。所以从短时间内来看,你必须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客源。
这意味着什么呢?我试图把大家带到一个更熟悉,已经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中:
2005到2010年我国的电影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着平均25%的增长速度,尽管市场需求有所增长,但是疯狂增长的银幕数依然很快就让电影行业进入“供过于求”的下行周期。拿数据来看:2012~2013年,电影银幕增长率一度达高到45%。井喷式的荧幕扩展速度分摊了上座率,“摊薄”各家影院票房。到2013年底,全国电影院平均上座率仅有15%。一夜之间电影院从香饽饽变成烫手的山芋!电影行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市场从“供不应求“变成“供大于求”可能发生着在“一瞬间”。
市场预期现状
最近几年实业经济疲软,这个不用我赘述。其结果就是投资者把钱看的更珍贵了,而独立酒吧想通过自营来扩展想必是非常缓慢的。或许这就导致了众筹的产生。不知道是不是个例,老师的朋友圈今年经常充斥各种酒吧众筹的广告。当然,我也是很惊讶,到底是哪些土豪可以在不了解情况下就投钱。你是对市场有多么的乐观?
老师在做调酒师前也曾在世界Top3的公司上过班,所以对于投资报告还是很有见解的。在看了几个众筹酒吧投资报告后,可以判断很多预期是根本不会出现的。然而,这种对于未来过于乐观的预期,代表了酒吧经营者普遍的心态,而这会引诱更多的人进入市场。
消费力现状
随着精品酒吧的增多,你会以为这种增长也会出现在酒水的消费数据上。但是没有!拿我国海关数据来看,2016年1~7月七大主流烈酒的进口总量同比下降6.11%,没错!相信你的眼睛!
进口烈酒的数据与我的实际感受到的大相径庭,至少可以告诉我两件事:第一,人们并没有因为精品酒吧的快速扩张而更爱喝洋酒(或者鸡尾酒);第二,在整体消费量没有增长的情况下,每家新进入市场的酒吧都在“摊薄”其他其酒吧的营业额。
运营成本现状
至此,我们讨论了精品酒吧行业所经历的高速增长,以及一些潜在的危机。其实说危机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们还没有讨论更为重要的影响,即疯涨的房租和人力成本。
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这里的道理我也不想赘述。根据我手上统计数据显示(22个样本),2016年北京调酒师的平均工资为5344元,比2015年上涨16.1%。说心里话,我为同行们的待遇提高感到高兴,这是行业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不是吗?
以上是老师对目前精品酒吧现状理解,希望能给同学们一些新的视角。
我为什么选北京做样本分析?
前两天,我发表了文章的第一部分,于是有人质疑我拿北京作为样本来做分析显得非常不太适合,因为北京的平均GDP远高于其他城市,而较高的GDP又天然有利于酒吧行业的发展,这很难等同到其他城市。
你说的没错!但是,我恰恰认为北京较高水平的人均GDP会加速酒吧发展的过程,而这过程在其他城市迟早会发生,所以“北京”扮演了“矿井中的金丝雀”(预警)的作用不是吗?今天的北京或许就是五年后的武汉或者长沙,就如同今天的北京在上演五年前首尔的故事一样。
文章的第三部分
我会讨论中国酒吧的未来
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后果和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