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货店员到万亿市值的娱乐业之王,他的秘诀只有一个词 | 远读重洋

日期: 2025-04-03 22:04:48 |浏览: 41|编号: 8937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从杂货店员到万亿市值的娱乐业之王,他的秘诀只有一个词 | 远读重洋

最近有一部动画片很火,已经连续两周占据票房榜的首位,总票房也已经达到了6亿多,那就是迪士尼出品的《冰雪奇缘2》。

看过以后有人说,画面简直太赞;也有人说,剧情有点一般;还有人说,本来期待再听一首《Let It Go》这样的神曲,可惜到最后也没听到。

我们今天不去评论电影本身好不好,因为即使《冰雪奇缘2》再好,或者再不好,它也只是九牛一毛的存在。

为什么?因为电影背后的那三个字:“迪士尼”。

我们一起思考一下,“迪士尼”这三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迪士尼当然意味着“米老鼠和唐老鸭”。后来,迪士尼意味着我们非常熟悉的那些眼花缭乱的“经典动画电影”,比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木偶奇遇记》《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等。

到了现在,迪士尼这三个字又意味着什么呢?可能已经变成了钢铁侠、美队、金刚狼、万磁王、星球大战和神奇四侠。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形象感觉跟迪士尼有点远啊,这不是大名鼎鼎的漫威超级英雄吗?怎么变成迪士尼的代言人了?

很简单,因为大名鼎鼎的漫威电影公司、卢卡斯影业、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在这几年都已经统统被迪士尼收购了,它们全都成了迪士尼旗下的品牌。

迪士尼已经不是原来的迪士尼了,那只代表迪士尼的小老鼠,或许没有别的超能力,但它有一样超能力:有钱。

再往大处去看,迪士尼这三个字,还意味着一个极其庞大的商业帝国。除了动画、电影,迪士尼旗下还有美国著名的ESPN体育频道,以及美国广播公司,还有全球闻名的迪士尼主题公园、迪士尼手表、迪士尼服装、迪士尼电子产品等等。

这些东西的收入加到一起,那个数字会让你惊掉下巴。难怪有人说,跟这些收入比起来,迪士尼的动画片,甚至迪士尼出品的所有电影,都只是小菜一碟。

不过,迪士尼从一开始的动画公司能走到今天,变成一个巨无霸的存在,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迪士尼帝国的快速崛起,也就是最近十几年的事。

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这十几年时间里,迪士尼差点儿崩盘了。就连它最引以为豪的动画事业,也一度跌入了低谷:

他们花费了10亿美元制作了一系列的动画电影,但是这些电影的票房并不好,亏损了好几亿美元,当时公司的经营也一度陷入了困境。

不过在危机关头,有一个牛人站了出来,在他的带领下,迪士尼先后经历了“内部换血”和几次大手笔的收购,这才止住了颓势,并且一步步逆天改命,成为了现在的巨无霸。

那这个牛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迪士尼的现任CEO,罗伯特·艾格( Iger)。

在危机关头,他先是收购了乔布斯经营的皮克斯动画工厂,让迪士尼搭上了电脑动画的顺风车;

后来又收购了著名的漫威漫画公司,打造出了叫好又叫座的“漫威宇宙”系列电影;

再后来又收购了乔治·卢卡斯的卢卡斯影业公司,把《星球大战》这个大IP据为己有。

甚至有人说,如果乔布斯在世的话,连苹果公司也可能和迪士尼合并。

原来,不是米老鼠有超能力,而是这个男人有超能力。

就在今年9月份,罗伯特·艾格还出版了一本厚厚的自传,名字叫做“The Ride of A ”,我把它翻译成《一生之旅》。

在这本自传里,罗伯特·艾格回顾了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讲他如何带领迪士尼公司走出低谷,重现辉煌。在这本自传里,他也把自己在迪士尼工作十几年的管理和经营经验,全都分享了出来。

点击购买英文原版《THE RIDE OF A 》

这本书出版以后,引起了很多名人的关注。

著名的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评价说:“罗伯特·艾格让迪士尼品牌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而且他还做得非常优雅和大胆;这本书会告诉你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美国知名的畅销书作家丹尼尔·科伊尔评价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它还会告诉我们怎么应对这个时代的关键挑战,如何推动变革、利用技术、建立持久的文化。”

那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站在“迪士尼”背后的男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会尝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带你走进他的人生故事。

· 01 ·

初次工作,

却被人“出示”裤裆里的东西

我的名字叫做罗伯特·艾格。

1951年2月,我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我的父亲是一名海军老兵,我的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我家有两个孩子,我是哥哥,还有个妹妹。

父亲非常喜欢读书。在我的印象里,他每个月都会从读书俱乐部里订购成套的文学书,比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福克纳写的《喧哗与骚动》,还有菲茨杰拉德写的《温柔的夜晚》等等。我们有一个小书房,里面的书架上摆满了书,那些书我父亲都读过。

我经常从书柜里把一本书抽出来,然后狼吞虎咽地看。父亲见了很高兴,他鼓励我、督促我看更多的书。但是那种“督促”有时候有点过头,父亲会来查看我的房间,看我是在读书,还是在“浪费时间”。

我后来才想明白,他这么做可能出于两个原因吧。

第一个原因是,他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的人生过得失败。

我父亲退役以后,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进修过市场营销,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食品制造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门工作,后来又从事广告业,但是都不成功。在我十岁之前,他已经换了好几次工作。所以,他可能想让我通过读书,变得更成功吧。

第二个原因是,父亲有“躁狂抑郁症”,他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不高兴的时候就会严厉。我是男孩,我是哥哥,所以我承受得比较多。

那时候,我们家条件很一般。记得有一年秋天,我的裤子破了个洞。家里没给我买新裤子,而是拿一个补丁把洞给补上了,过了好几个月才有钱买了条新裤子。

所以,那时候我的零花钱也需要自己赚。小学期间,我就开始给别人铲雪、带孩子,还在一家五金店当过店员。

15岁那年,我在学校放暑假的时候给他们打工,工作包括看大门、扫地,还有把所有桌子下面粘着的口香糖抠下来。

我打零工的习惯一直没改,直到大一和大二的时候,我每个周末晚上还去当地的必胜客做披萨。

1974年7月,我进入美国广播公司(简称ABC)工作,岗位是“现场节目监制”,工资是每周150美元,这是在ABC能拿到的最低工资。

现场节目监制这玩意,说白了就是个干杂活儿的。比如,凌晨4:30,录音棚里需要照明,我就得去;明天就要拍一部肥皂剧了,今天晚上要把布景弄好,我就得去;有人说盒饭没到位,或者空调坏了,我也得去处理。

还有,节目录制完以后,主持人和演员们在场外休息的时候,我还负责传达制片人审核节目的修改意见。

整天干这些,自然没人瞧得起我。

美国广播公司大楼

有一次,我们刚刚录完晚间新闻节目,主持人就走了,他到附近的酒吧里,要了一杯双倍加冰的马丁尼酒喝。他一边喝酒一边跟我说,哎,你回去看看,刚才录得怎么样?

我跑回摄影棚,看见制片人正在控制室里看片子。我傻愣愣地闯进去,对制片人说:主持人要我回来看看,录得怎么样?

制片人带着一脸不屑看着我。突然,他伸手拉开裤子拉链,把裤裆里的那个东西掏了出来。然后他指着那个东西对我说:“我不知道,你觉得怎么样?”

那件事到现在已经过去45年了,但是每次我一想起来,仍然感到很生气。

· 02 ·

“啥,把体育新闻当成戏剧去做?”

我觉得这种工作没有什么前途,很快就辞职不干了。我去了美国广播公司的体育台,开始做体育节目。

那个时候,体育台是美国广播公司最火、最挣钱的地方。为什么呢?我去了才知道,我的顶头上司、体育台当时的负责人罗恩·阿利奇(Roone ),真的很有一套。

他反复告诉体育台的人:我们不是在播报一个事件,而是要讲故事;我们不是在报道体育竞赛,而是在转播一场“人类戏剧”;一定要把运动员当成戏剧里的人物,找到他们之间的冲突,然后用故事把他们解决冲突的过程报道出来。

对这个理念,一开始我不理解,后来我比谁都理解。

艾格(右)和罗恩(左)在ABC电视台

我记得,罗恩为了节目出彩,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他绝对拒绝平庸。他的口头禅是:“做你需要做的,让它变得更好。”(Do what you need to do to make it .)

在罗恩的带领下,美国广播公司体育台的节目非常抓人眼球,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之一,我也很快就学会了怎么利用镜头来讲故事。因为表现突出,后来我升了职,成了体育台的“二把手”。

1988年2月,美国广播公司体育台去加拿大的卡尔加里报道冬奥会。我是那次活动的现场负责人。本来我准备十足,也信心满满,但是偏偏就在那个时候,冬奥会现场出了状况。

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

一股不知道从哪刮来的热风,把当地的温度一下提高到了15度以上。在这个温度下,冬奥会的高山滑雪道和一些比赛场地里的冰雪,全都融化了,很多重要的比赛也因此取消了。

这么一来,原本按照比赛日程做好的转播规划,就一下子全被打乱了。

最大的问题是,如果原本确定的比赛没法报道的话,那就必须找到一些其他的节目来填补空白,特别是体育台的黄金时段。黄金时段如果没东西播,那可要了我的命!

控制不了的事我认了,我要做的是想办法挽回。我想出了3个对策,来应对这一突发情况:

第一,我尽量给自己的团队打气,让他们保持一个乐观的情绪;第二,我想方设法跟冬奥会组织方沟通,尽可能地改变一些比赛的日程,至少让体育台的黄金时段有比赛可以报道;第三,我每天都派一组人,专门去寻找一些比赛背后的故事,要讲得生动讲得有趣讲得感人,通过这些赛场外的故事,来填补体育比赛停办留下的空缺。

万幸,在我的努力下,观众对这次冬奥会的报道非常满意,还一度创造了体育台的收视率纪录。“把体育比赛当成戏剧去做”,罗恩的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

我不知道的是,这件事也改变了我在老板心中的印象。

当时美国广播公司的两位老板:托马斯·墨非(右)和丹尼尔·伯克(左)

有一天,老板突然找我谈话。他说:“我们希望你能成为娱乐公司的总裁。”他说的娱乐公司,指的是当时美国广播公司旗下的一家公司。

我听到之后非常吃惊,要知道,我从大学上写作课以后,就再也没有读过剧本了,我一点也不熟悉那块的业务。

但是老板非常和蔼又确定地说:“你会很棒的,我们相信你能做好。”这时候怎么办呢?说“yes”接下来?还是说“no”拒绝呢?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的直觉总是让我对每一个机会都说“yes”。(My my has been to say yes to every )

我全然接受了新的安排。几天之后,我就正式上任,从体育界跳到了文化娱乐界。

· 03 ·

当上了CEO,

公司却被收购,

是什么体验?

冷不丁地跳到娱乐行业当老板,这个老板当得真辛苦。

因为一开始对娱乐行业的很多事不熟,所以经常跟不上公司的节奏。比如说,白天开会的时候,那些编剧、导演和经纪人在讨论一个剧本的“第一幕”“第二幕”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大家在说什么。很多时候,我用手翻剧本的速度,都赶不上人家讲剧本的速度。

每当这种时候,我最大的任务就是不让我的自负压倒我。我要想装作什么都懂,很容易;我要想装作有权威,也很容易。

可是,真正的权威和真正的领导力,来自于知道自己是谁,而不是伪装成你不是的东西。(True and true come from who you are and not to be else.)

我告诉自己:你必须问你需要问的问题,无需道歉地承认你不理解的东西,并努力尽快学习你需要学习的东西。

所以,一到开会的时候,我就会问很多问题,不厌其烦地跟现场的人请教;不开会的时候,我也会找公司里最有经验的下属,去向他们请教怎么分析剧本,怎么跟那些艺术家们相处。

这个做法虽然让很多下属感觉“烦”,但是看到我的态度这么诚恳,很多人也从心底认可了这个新来的老板。

上班的第一天,我还拿到了一大摞剧本,一共有40本,都要尽快看完;第二天也是这样,第三天还是这样,永远有一大摞的剧本要看。最后没办法,我只好每天晚上都把这些剧本带回家看。

就这样,我算是比较快地熟悉了新业务,适应了娱乐公司的工作。当时我们的娱乐公司还拍出了一系列很有影响力的电视剧。

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叫做《双峰》(Twin Peaks),是一部关于犯罪题材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播出的时候,一共有3500万人收看,这个数字差不多是当时美国三分之一的电视观众。

艾格(前排正中)跟《双峰》的工作人员在一起

后来,我们娱乐公司还拍出了美国第一部限制级电视剧,这部剧获得了20项艾美奖,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电视剧之一。

因为这些突出的成就,我从一个分公司的总裁,被提拔成了美国广播公司总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也就是CEO。

但是,就在我的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迪士尼公司以195亿美元的大手笔,收购了整个美国广播公司。我的东家换人了。

迪士尼宣布收购美国广播公司的那一天

· 04 ·

“不可能,永远不会是他”

ABC刚被收购的半年时间,是我的职业生涯当中,最令人沮丧、最没有收获的时期。为什么呢?因为迪士尼的公司文化跟美国广播公司,简直是天差地别。

我原来的老板既热情又随和,就像两个叔叔伯伯一样,有事我可以随时找他们谈;而迪士尼当时的CEO迈克尔·艾斯纳( )则是一个真正的“霸道总裁”。

艾格(左)和当时的迪士尼CEO迈克尔(右)

收购前美国广播公司的内部权力比较分散,老板会给我比较大的运作空间,不会太干涉业务上的事情。

但迪士尼正好相反,迪士尼内部有一个叫做“战略规划”的核心部门,这个部门的权力很大,可以控制公司的其他所有部门,每个分公司的重大决定也都要经过这个“战略规划”部门的同意。

有的时候,本来好好说话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总公司却总是摆出一副权威的架子,而且各种要求也都非常苛刻。这就让我很不爽。

对于这种变化,我一开始非常抵触,有时候甚至觉得很生气,一度想辞职不干了,但是我最终选择留了下来,因为我寄希望于新领导可以让我来做整个迪士尼公司的首席运营官,也就是COO。

不久之后我就失望了。CEO迈克尔聘请了另外一个人当首席运营官,名叫迈克尔·奥维茨。

我经常在开会前给这位新的COO有用的资料,结果第二天他什么也没看就来了,还跟我说:“把事实告诉我”,然后要我快速给出意见。

我回想自己当初刚做娱乐的时候,每天看一大堆剧本,只能长叹一声,人和人不一样。

艾格(左)和当时的迪士尼CEO迈克尔(右)讨论工作

更失望的是,没过多长时间,CEO迈克尔和COO迈克尔,两个迈克尔闹别扭,而且矛盾越闹越大,局面甚是尴尬。

他们俩就像两个总是吵架的父母,弄得下面的“孩子们”也很情绪化,每个人都不知道干什么才是对的。

闹到最后,CEO迈克尔干脆就解雇了那个COO,在之后的三年里,迪士尼就没有新的COO,这个位置一直都空缺,什么事都是CEO迈克尔自己亲力亲为。

因为长期没有COO,再加上迈克尔一直不愿意把部门的权力给同一个人,而是喜欢分摊给几个人,这就导致迪士尼内部管理非常混乱。很多人都忙着争权夺利,对本职工作反而都不重视了,这也对公司的运营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我怎么办呢?我不能变成那些整天吵着要升职、整天抱怨“怀才不遇”的人,我要通过自己的态度、精力和专注力,让我成为老板必须求助的人。

当时迈克尔自己主要负责迪士尼工作室、迪斯尼公园和度假村,而我主要负责媒体网络、消费品和海外业务,其中的海外业务就包括在中国选一个地方建造一家新的迪士尼主题公园。

我跑了好几趟,最后选择了上海浦东,这也就是后来的上海迪士尼乐园。

视察开业前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左),出席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开幕仪式(右)

到1999年,独自经营管理这么大一个公司的压力,让迈克尔付出了代价。他真的变成了“孤家寡人”,非常孤立、非常没有安全感,对周围的人非常不信任、非常挑剔。迈克尔对我的态度也是“忽冷忽热”,我完全捉摸不透。

1999年8月的一个晚上,迈克尔和其他几位迪士尼董事会成员在洛杉矶一起吃晚饭,当时就讨论起谁来当“二把手”的问题了。席间有人提到我的时候,迈克尔说:不可能,永远不会是他。

很快就有同事把这件事告诉了我。那位同事说:“迈克尔不相信你,他跟董事会说你不行,我看你还是辞职吧。”

当时我就崩溃了,心想干了这么多年,成绩也有不少,怎么就不行了呢?

冷静以后,我跟那位同事说:我不会辞职,如果迈克尔要解雇我,我需要直接从他那里听到。

接下来的1个月是提心吊胆的1个月,我每天都觉得迈克尔会找我谈话,让我辞职。9月的时候,迈克尔终于找我了。

我推开他办公室的门,他直接问了我一句:“你觉得你已经准备好,要永久地搬到洛杉矶来,帮我管理公司了吗?”

我愣在那儿,过了好一会儿才明白他在说什么。他不是要我走人,而是要提拔我。

到12月的时候,迈克尔正式提议,让我担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COO,并成为迪士尼董事会的成员。

· 05 ·

跟乔布斯撕破脸

我担任COO的时候,迪士尼不但内部管理乱,在外部市场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我们的确曾经创造过伟大的经典,但是从90年代开始,我们的动画事业陷入了低谷。我们花费了10亿美元制作了《大力神》《亚特兰蒂斯》《宝藏星球》等动画片,但结果票房都很差,直接亏损了几个亿;稍微好一点的《巴黎圣母院》《花木兰》《人猿泰山》等这几部电影,也完全没法跟过去的辉煌相提并论。

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史蒂夫·乔布斯。

乔布斯和皮克斯的标志:台灯

就在同一时期,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创立的皮克斯动画工厂发展越来越好。当时,迪士尼的动画片还都是手绘的,而皮克斯已经开始尝试使用电脑制作动画片了。

20世纪90年代,皮克斯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部由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就是大名鼎鼎的《玩具总动员》。这部电影上映以后,很快刷新了动画电影的票房纪录。

《玩具总动员》不光票房卖得好,口碑也很好,业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拿到了奥斯卡以及金球奖的很多重量级奖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叫好又叫座”。

这对于我们这个老牌动画巨头来说,是非常致命的。我们想要跟上时代,就必须跟皮克斯合作。

后来,我们的确伸出了橄榄枝,跟皮克斯展开了合作。合作的方式是,皮克斯负责制作动画片,但由迪士尼来发行。

在两家公司合作得最好的那段时间,他们推出了很多非常有名的动画电影,比如《玩具总动员2》《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汽车总动员》等等,这些电影也屡次刷新了票房记录。

但是,随着这些动画片的成功,两家公司之间的合作却出现了裂痕。早在制作《玩具总动员2》的时候,双方就因为分成的问题起了争执。

后来乔布斯又提出,要跟迪士尼共享影片的版权,但是被我们的CEO迈克尔拒绝了,从此双方在版权问题上也有了隔阂。

矛盾越闹越大,直到不可收拾。乔布斯认为皮克斯为这些电影提供了最好的创意,但迪士尼却只把皮克斯当成是地下室里的打印店利用;另一方面,迈克尔觉得乔布斯和皮克斯正在变得狂妄自大,不把自己放在眼里。

于是,乔布斯和迈克尔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到最后就完全“撕破脸”了。

迈克尔嘲笑皮克斯制作出来的动画人物“很可怜”,被激怒的乔布斯则公开声明:以后永远不和迪士尼合作。

乔布斯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真遗憾,迪士尼不能参与到皮克斯未来的成功当中了。”

1995年,合作时期的迈克尔(右)和乔布斯(中)

很不幸的是,还真被乔布斯给言中了。跟皮克斯闹翻之后,迪士尼自己的动画又开始走下坡路了。

雪上加霜的是,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的旅游业也遭到毁灭性打击,这让迪士尼乐园的收入也开始大幅下降。

就在9·11袭击发生的几天时间里,迪士尼的股价大幅下跌,直接损失了近四分之一的市值。在那几年,迪士尼还差点被另一家公司给收购了,可以说是“危在旦夕”。

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迪士尼的股东们对CEO迈克尔越来越不满。2004年,股东们集体对迈克尔进行了“不信任投票”。2005年,重压之下的迈克尔不得不辞职。

迈克尔走的时候,把迪士尼交到了我的手里。我临危受命,成为了迪士尼公司20多年来第一位新任CEO。

· 06 ·

新官上任,

我也要烧上“三把火”

说实话,成为CEO并不是什么太值得庆祝的事。摆在在我面前的,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烂摊子。

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要怎么化解迪士尼眼前的危机。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也想到了三个办法:

一是重新确立迪士尼公司的战略目标;

二是改组公司的决策层;

三是跟乔布斯的皮克斯动画公司恢复合作关系。

但是这三件事,没有一个是容易做的。

首先,在重新确立迪士尼公司的战略目标方面,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提升迪士尼这个品牌的价值,让这个品牌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梳理了迪士尼的所有业务之后,就给自己列出了3个优先目标,或者说是3个战略重点:

第一个战略重点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来创造高质量的内容。

我发现,皮克斯动画的成功,首先在于它们的创意很好,制作非常精良,在这方面迪士尼必须迎头赶上。

如果迪士尼还不懂“质量为先”这个事实,而是一味复制过去的成功模式,那很可能就会被竞争对手淘汰。

第二个战略重点是,要最大限度地拥抱新技术。

当年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就很重视新技术。当时迪士尼品牌的创建和发展,就是伴随着一系列的新技术,比如早期的无声电影、后来的有声电影、再后来的彩色电影。

只是后来迪士尼没有跟上新技术,这才导致了现在的困境。我坚持认为,要把新技术看成是机遇而不是威胁,要多尝试用新技术推出迪士尼的新产品。

艾格和华特·迪士尼铜像合影

第三个要点是,要整合迪士尼在全球的资源,成为一家真正的全球性公司。

当时的迪士尼在全球都有业务,但是却没有一个连贯的全球战略,甚至各个地区的分支机构之间都没有来往。

比如说,我们在东京有一个工作室,在东京的另一个地方有一个消费品公司,在日本的其他城市还有一个电视公司,但是这三个地方的员工,竟然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也从来没有见过面。

这样肯定不行。我认为每个地区都要有负责管理统筹的人,要有负责维护和推广品牌的人,这样才能让迪士尼在全球各地人们的心里扎下根。比如说,中国市场就应该重视起来,我自己就亲自40多次跑到中国视察业务。

第一把“火”烧起来了,现在我要烧第二把“火”,我开始改组公司的决策层,主要改的是我们内部那个叫做“战略规划”的核心部门。

因为这个部门非常重要,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所以部门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到我接手的时候,这个“战略规划”部门已经达到了65人。所有的重大决策,都要这65个人来共同决定。

依靠这些专业的精英人才,再加上群体决策,在过去的确能让公司最大程度地避免决策失误。

但是,时代变了,今天的一切都在飞速发展,凡事还要靠65个人翻来覆去分析很久才决策,这叫什么?这叫 “过度分析”,过犹不及——等他们决策好了,机会早就过去了。

所以,想要活下来,公司的决策方式一定要更迅速、更灵活才行。于是我开始“砍”人。我把“战略规划”部门从原来的65人,“砍”到只剩下15人。

而且,我把很多决策权下放给了真正做业务的高层领导,我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做决策,然后再汇报给总公司。

· 07 ·

嗨,乔布斯

我是迪士尼的新任CEO

现在还剩下第三把“火”,也是最麻烦的一件事:怎么跟已经公开撕破脸的乔布斯,恢复合作关系呢?

熟悉乔布斯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对这样的人来说,要把以前说出去的话再收回去,难度可是非常大的。

我想了又想,觉得不管有多难,先建立联系再说。我就给乔布斯打了个电话,很客气地告诉他:嗨,史蒂夫,迪士尼原来的CEO迈克尔不干了,我被任命为新的CEO,有空多联系。

虽然乔布斯跟我们的关系很僵,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客气的电话,他也不好说什么难听的话。这第一步的联系算是勉强建立起来了。

接下来,我避开皮克斯的事,反复琢磨:我手上有没有什么资源,乔布斯可能感兴趣呢?我还真想到了一个。

当时,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正在生产iPod,那是一种音乐播放器。我平时就喜欢用iPod来听音乐。

我就想:如果可以用iPod来储存音乐、听音乐,那能不能生产一种电子产品,可以用来看视频,甚至看电视节目呢?

如果可以的话,那迪士尼旗下的美国广播公司,就可以给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提供大量的视频和电视节目了。

当时,世界上还没有类似的电子产品,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有了这个创意,我就可以给乔布斯打电话了。

“史蒂夫,我有一个想法,你可能会感兴趣。我觉得你们现在的iPod这个产品非常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生产一种可以看视频和电视节目的电子产品呢?”当时我是这么说的。

乔布斯听到这些话,先是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再问你的。”

停顿了一会儿之后,他又说:“其实我正在做一个东西,我想给你看一下。”

什么东西?我不知道。但是很明显,事情有眉目了。

几个星期以后,乔布斯竟然亲自跑来找我。在我的办公室里,他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小东西。

他说:“这是我们的新产品,叫做视频iPod,它就像一个小影院,人们能在上面看视频。”

乔布斯又说:“你上次跟我说的想法,其实也是我想做的。如果我把这个产品推向市场的话,你能给我提供一些电视节目吗?”

听到这话,我心里其实一点数都没有,也不知道技术上能不能实现,但是我一口答应了:“Yes!没问题!”

5个月之后,我跟乔布斯一起站到了苹果新产品的发布会上,一起发布了苹果的新产品,也就是那个视频iPod。我还宣布,很多热门的电视剧都可以在这款新产品上收看。

艾格(右)和乔布斯(左)在苹果新产品发布会上

看到我答应得这么痛快,而且迪士尼公司很快就把这件事给落实了,并不是像以前一样拖拖拉拉,乔布斯感到非常吃惊。

他终于相信,这个迪士尼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迪士尼了,这个CEO也跟以前的CEO完全不一样了。

经过这件事,我和乔布斯熟悉了起来。让他跟迪士尼重启合作,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就这样,迪士尼总算在危机中把握了机会。

其实,这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我想要收购皮克斯。

我知道,跟乔布斯交朋友是一回事,要让他卖掉自己辛辛苦苦打磨出来的公司是另一回事。

但是,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不能在迈出第一步之前,先自己把腿绑起来。

艾格(右)和乔布斯(左)相谈甚欢

有一天,我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思考、鼓起勇气,然后给乔布斯打了个电话。

我说:“我有一个疯狂的想法,这一两天有空吗,我找你谈谈去?”

听到“疯狂”二字,他就忍不住了,他说:“现在就告诉我吧。”

我说:“我一直在考虑我们各自的未来,你觉得迪士尼收购皮克斯怎么样?”

我以为他会挂电话,或者爆发出笑声,但是我什么声音也没听到。电话的另一头,乔布斯沉默了很久,那种寂静我一辈子都记得。

等到他开口的时候,他说:“你知道,这不是世界上最疯狂的想法。咱们什么时候可以再谈谈?”

我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这件看似不可能的事,也有了眉目。

后来的谈判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我知道乔布斯非常讨厌磨磨唧唧的“拉锯战”,所以在乔布斯开出74亿美元的价格后,就直接以这个价格收购了皮克斯动画工厂,而乔布斯则成为了迪士尼最大的个人股东。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和乔布斯两个人,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基本什么事都会一起谈。

在乔布斯得知自己癌症复发,要不久于人世的时候,他告诉的第一个人是妻子,第二个人就是我,当时连苹果公司的人都不知道这件事。

或许我们在一起,还有很多事都可以做,但很可惜的是,史蒂夫先一步离开我们了。

· 08 ·

漫威?星战?

都给我拿下!

收购皮克斯之后,我们和皮克斯联手,推出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动画片,迪士尼在动画行业里重新站稳了脚跟。

也就在那个时候,我盯上了漫威公司,希望能买下一些有价值的大IP。

当时迪士尼内部有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为什么又要花几十个亿,买一大堆漫画人物呢?但是我坚持认为:优质的内容在那里,优质的人才在那里,这笔买卖一定值。

问题是:漫威的CEO艾克·佩尔穆特(Ike )愿不愿意呢?

说起这个人,他可是个神秘的人物,很少公开露面,也几乎不允许别人拍他的照片。据说这个人还十分擅长精打细算,就连扔到垃圾桶里的别针,都要捡回来接着用。

漫威CEO艾克·佩尔穆特(左)

为了跟他见面,我花了大约6个月的时间约访,但没有找到任何门道。后来我也没辙了,就只好苦等着对方的回音。

终于有一天,佩尔穆特同意在曼哈顿的漫威总部办公室见面,但是第一次见面也没谈什么实质性的东西。

不过我觉得,既然他没有一口回绝,那就说明事情还有转机。

当时乔布斯还健在,我跟他也谈到漫威的问题,请他在中间给搭一下线。乔布斯虽然不喜欢漫画和超级英雄电影,但是他还是同意了。

随后,乔布斯就给漫威老板佩尔穆特打了个电话,讲了之前皮克斯被收购的经历,并且告诉他,迪士尼收购皮克斯之后,的确信守了所有承诺,也很尊重皮克斯的品牌和员工。

佩尔穆特根本就没想到乔布斯会给他打电话,本来他对收购这件事还有点疑虑,但是接到乔布斯的电话之后,他就放心多了。

经过乔布斯的撮合之后,迪士尼和漫威很快就启动了正式谈判。最终在2009年,我们以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漫威漫画公司。

这笔收购真的很值。从2009年以后,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从《钢铁侠》开始,漫威系列电影的总票房已经将近300亿美元。

其中,我们多次尝试创新,做了黑人超级英雄电影,比如《黑豹》;也做了以女性为主角的超级英雄电影,比如《惊奇队长》,两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最近的一部“复联4”更是大卖特卖,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

和《黑豹》主演查德维克·博斯曼在一起

我相信IP的力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那之后,我又联系到了“星球大战”的创始人乔治·卢卡斯( Lucas)。乔布斯当年就是从他的手上,买来了皮克斯公司。

当我们谈到皮克斯的时候,年逾古稀的卢卡斯说:“你把他们照顾得很好。”而我想要的,是“星球大战”这个IP。

我知道,卢卡斯真的很爱“星球大战”。他跟我说:“我死的时候,我讣告的第一行要写:‘《星球大战》的创造者乔治·卢卡斯’。”

我瞬间就明白了,我要买的不是一般的东西,而是卢卡斯这个老人的遗产。我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警惕,不要伤及对方,也不要耽误大事。

最终,在2012年,我们以40.5亿美元的高价格,收购了卢卡斯创办的卢卡斯影业公司。

艾格跟卢卡斯签署合同

再往后,我又让迪士尼收购了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这样,我们把“星球大战”“X战警”“神奇四侠”这些大IP,全都攥到了自己的手里。

我们真的成为了一家国际化现代娱乐公司,成为了全球娱乐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巨头。

· 09 ·

永远对生命里到来的东西说“yes”

到这里,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的故事就给你讲完了。

在他的传记里,有一句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句话就是,“不要在迈出第一步之前,先自己把腿绑起来。”

不管是年轻的时候,遇到冬奥会的突发事故;还是被派到一个陌生的公司,直接担任CEO;或者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扛起迪士尼,他都不会对眼前的困难有任何想法。

在他面前,困难存在的意义,似乎只是给他指出下一步要做的目标,而不会给他带来任何负面的想法。

也是因为这一点,他一旦确立一个目标之后,眼里也基本没有这个目标的难度,有的只是如何去做事,并且通过做事完成目标。

如果要做的事自己不懂,那就去向别人学习;如果自己要做的事,别人不支持,那就通过事实证明给他们看;如果自己要做的事,离成功还很远,那就先做好第一步。

在他的眼里,也似乎没有悲观这个概念,占据他大脑的,就只有两个字:做事。不管遇到什么状况,面对什么事情,他都会对自己说一声“yes”。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总是能够忽略那些不可控的事情,而把手头可控的事情做到极致。同时,也是在这样的坚持下,他总是能够完成一件件在别人眼里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就好比,在跟乔布斯和好之前,没有人能看好他能成功;在收购皮克斯和漫威之前,也没有人认为他能成功一样。

但是他用事实证明,这些在别人眼里的不可能,也不过是成功路上的障眼法而已。

而且在做好这些事情的同时,他身上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那就是:谦虚。实际上,整本书的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一种相当谦虚的态度。

这从他的人生经历中也可以体现出来:面对不懂的新业务,他可以甩开级别,向手下反复请教;面对反复无常的上司迈克尔,他可以抱着支持的态度,低下头努力把事情做好;面对冷冰冰的对手乔布斯,他表现出对新技术的尊重,表示愿意为共同的明天而改变自己的商业模式,最终化干戈为玉帛。

在书的最后,罗伯特·艾格写道:

我所享有的成功部分是由于我自己的努力,但也由于我以外的很多东西,有许多人的努力、支持和榜样,以及我无法控制的命运转折……当你照镜子,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额头上的时候,那一刻你已经迷失了方向……你必须以一种真正谦虚的态度对待你的工作和生活。

(The you look at in the and see a title on your , you’ve lost your way.……You have to your work and life with a sense of .)

对他来说,保持“真正的谦虚”,可能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最大的骄傲和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出心灵的软弱无力。”

而真正的谦虚,不是谦卑,不是顺从,不是软弱无力。

真正的谦虚需要鼓足所有的勇气,拿出所有的智慧。

真正的谦虚需要怀着敬畏心、善心和决心,永远跟生命里到来的东西说“yes”。

就像罗伯特·艾格一样,抓住每一个机会,创造每一个机会,让迪士尼重新焕发光彩。

就像迪士尼最经典的形象米老鼠一样,永远乐观,永远随和,永远微笑,并且永远去冒险。

就像《冰雪奇缘》里的艾莎公主一样,接受自己的命运,接受那个命运的声音,并探寻其中的奥义。

还记得《冰雪奇缘2》里的那句话么:“let go of the past, the call”(让过去过去,回应那个声音)。

如果把这句话当作上半句,那么最好的下半句应该是:“And say YES”。

把属于你的“yes”说出来,谁知道前面还有什么魔法世界,正在等你呢?

互动问题:

你最喜欢迪士尼的哪一部电影?为什么?

你觉得这位迪士尼CEO罗伯特·艾格的身上,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呢?

你想不想知道更多最新、最牛的海外名人的故事呢?

好消息来啦!

近期,我们将会在“万卷书计划”中,推出两位重磅人物自传的深度解读:

一位是彭博社创始人布隆伯格,另一位是“黑石”集团CEO苏世民。

我们会带领你走进他们与众不同的人生,探寻他们成功的奥秘。

如果你愿意比别人提前一步,获知这些最新的海外知识,获取最深刻、最全面的深度解读,欢迎加入我们的“万卷书计划”。

我们的目标是:每天一本海外新书好书,全年365天陪你不断进步!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