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 | 焦虑症等精神科药物易上瘾?副作用严重?专科医生破解7个服药误解
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常见情绪病或需配合药物治疗,提到药物不少人会问:服用精神药物会失眠?有严重副作用?产生依赖性?
与其道听途说,不如先了解一般人对服药有什么误解,一起了解这些误解的真假。
什么是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是一种脑部的疾病,一般是由于脑细胞出现病变引致脑传递物质失衡。
虽然心病还须心药医,但治疗精神疾病除了可进行的心理治疗,药物有助修复脑细胞受损的情况以及平衡脑传递物质失调的现象。
因此需视乎病情和发病原因配合药物治疗,以及一些非入侵性的脑部治疗例如脑电荡治疗以及脑磁激治疗等。
有部分人士不愿接受治疗可能担心别人会轻看他们或被孤立,但你并不孤单。
据世界卫生组统计,全世界抑郁症患者就已经超过3亿多人,所以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问题,情绪及精神问题并不罕见。
除了害怕被贴上负面标签,有些患者担心药物上瘾和副作用而抗拒服药。
对于精神药物的7大误解
误解1:精神药物具有副作用
精神药物副作用出现的情况一般都比较温和,也有不少人完全不会感受到药物的副作用。
一般副作用为肠胃不适(例如食欲不振、作闷、饱滞、肚泻)和容易疲劳。
当出现副作用应与医生商讨,判断副作用是否于可接受范围内。
一般出现时间较短暂,会在数星期内渐渐消退。
如果持续一段时间或无法忍受,可以找医生协商换药或停药。
误解2:长期服用药物会上瘾
用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精神科药物,例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等药物并不会造成上瘾或依赖。
但如果突然停止用药,可能会出现戒断反应而产生的不适症状。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医生会建议随时间推移减少剂量。
此外,倘若有药物成瘾的个人或家族史应与医生商讨。
因为长期服用属于短暂性的抗焦虑药物如镇静剂等,是有机会导致倚赖或上瘾等问题。
误解3:可自行买处方药
精神药物的种类繁多,但当中很多都是管制的药物,任何未经医生处方而拥有或售卖均属违法。
不过,一部分人仍然会因为失眠、经常疲劳或情绪低落便自行到药房购买安眠药,甚至抗抑郁剂等精神科药物,这是十分危险的行为。
因为失眠或易疲劳很有可能是生理上的疾病所致的,而非单一的精神健康问题。
例如脑神经系统毛病,心血管疾病或是荷尔蒙分泌失调等。
也可是其他药物的副作用,甚至是多样原因所造成的现象。
因此必须经医生诊断,排除其他可能性,找出核心原因,治疗根本的问题。
误解4:药物无效
有一些研究主张抗抑郁药物的成效是来自安慰剂效果(病人接受无效的治疗,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
但有一项研究显示,发现服用抗抑郁药的表现比服用安慰剂好,不过患者是必须经医生诊断后才可服药。
治疗精神疾病除了服用药物外,最好须配合心理辅导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双管齐下效果会更好。
误解5:药物会改变性格
有些人误以为服用精神科药物会改变性格和行为,但药物本身并不会改变自身的性格、个人兴趣、目标等等。
误解6:需要终身服药
服药时间会视乎患者的病情而调节,一般情况下,初发病情建议服用九个月至一年不等。
医生也会根据情况调节剂量及服用时间,无需担心需要终身服药。
但一定不要自行减药并对医生隐瞒,因为这会令医生对治疗成效误解,因而对患者的病情产生错误理解及不适当地替病人调适药物,后果很难判断。
除此之外,一定要按时服药才能保证药物的疗效。
误解7:康复后不需要服药
服药时间的长短需根据病情及复发次数,当出现第二次或更多次病发后,便需要更长时间的药物治疗。
而康复后会有一段巩固期,让大脑分泌平衡巩固。
不过即使康复后也应定期复诊,以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度,及早提供帮助。
如果风险评估低而病情稳定,则可以减少复诊的次数。
服药的注意事项
在求诊时,建议患者告知医生详细的病史和正在服用的药物,以减少药物间的不良反应。
而在服药期间,同时需要有良好的生活规律、思想模式、抗压技巧、睡眠习惯、均衡饮食、稳定运动、关系巩固、建立兴趣以及扩阔社交等。
一旦服用药物后,就需要按时服药,避免断药,一段时间后就会对你的疾病有所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