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过去,现在与未来
2022年12月1日我们已迎来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因为一直从事凝集素与生殖避孕及抗病毒包括HIV、新冠病毒、HPV等研发,因此整理了相关资料并形成下文。
艾滋病到前面的情况
艾滋病从1981年首次报道到追踪定位了其起源,从初期阶段的无药可治到现在变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但在预防方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除安全套外杀微生物剂进展缓慢;感染人数还在持续上升;除几个孤例外治愈还不可能。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
艾滋病的发现和命名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控中心在《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上首次报道了5个青年男同性恋发生卡氏肺囊虫肺炎。这是一种罕见的肺炎, 通常都发生在免疫系统衰弱的患者中间。1981年7月,已有报告称发现26例卡波西氏肉瘤患者。随后又不断发现新的类似病例。这些病人都有原因不明、性质相似的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这预示着一种新的传染性疾病开始流行。1982年9月这种新的疾病被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
图注:《发病率和死亡率周报》在1981年6月报道了后来被称为“艾滋病”的疾病。
HIV的分离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吕克·蒙塔尼耶(Luc ,1932.08.18-2022.02.08)的团队首先在一名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出了HIV,并于1983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一发现的论文。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加洛( Gallo)也发表了类似的发现,得出的结论是病毒导致了艾滋病。
蒙塔尼耶与其发现的HIV
吕克·蒙塔尼耶(左)博士于2008年在斯德哥尔摩接受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颁发的诺贝尔奖
HIV的分类分型
可以分为HIV-1和HIV-2两种型。1型又分为M、N、O和P四个亚型,目前全球流行的是亚型M,感染超过4000万人。亚型N和P只在喀麦隆有个别病例,O亚型主要在中非和西非流行,感染者约10万人。2型艾滋病只局限于西非地区。
发病与死亡
早期,由于HIV感染者的死亡率为100%,这极大地引起人们的恐惧。艾滋病又被称之为超级癌症,世纪杀手和“20世纪的瘟疫”。
非洲的艾滋病人
世界艾滋病日与
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World Aids Day) 。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日内瓦成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是在艾滋病流行的最高峰建立的。这是全球最高机构为一种疾病成立的唯一一个组织。
目前的感染情况
截至2021年, 全球有384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150万人新感染了艾滋病毒、65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2021年平均每分钟1人死亡。
2021年, 中国的HIV感染者在已经超过105.3万。累计死亡人数,超过35.1万。平均每4分钟就有1人被发现感染HIV。中国国疾控中心预估仍然有约1/3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尚未诊断, 所以实际感染人数要远超于上述数值。可以说,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
鸡尾酒疗法的发明
1994年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出现了,这就是抗蛋白酶抑制剂。
HIV抑制剂及作用环节
这个药物为美籍华人何大一(David D Ho)博士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抗艾滋病病毒活性提供了实验工具。1995年,何大一博士的鸡尾酒疗法( anti- , HAART)应用于临床,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虽然无法完全清除艾滋病毒,但是可以有效控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他的发明轰动了整个医学界!艾滋病患者都看到了希望,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引进“鸡尾酒疗法”,艾滋病死亡率迅速降低到20%。
1996年,由于在艾滋病治疗领域的巨大成就,他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登上封面。
1996年,何大一博士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图注:美国1987至1997年间的艾滋死亡人数-美国国立健康统计学中心
鸡尾酒疗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早期艾滋病病人相当有效,但对中晚期患者的帮助不大。另外就是一般会伴有恶心呕吐, 腹泻等非常明显的副作用。脂质营养不良、背腹部脂肪异常堆积、血脂浓度异常升高等症状, 其中最严重的会发生肝衰竭和糖尿病等。
药物治疗情况
如果长期坚持服药,大多数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可以说,抗病毒药物被不断发明及应用,使得艾滋病变为一种基本不影响人类寿命的慢性疾病。
2014年,在一篇对WHO的专访中,WHO的官员认为,过去十年中,抗逆转录药物的发展进步使得艾滋病变成了一种可管理的慢性病,这一点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终身慢性疾病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艾滋病现在还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病毒随时可以感染别人。
HIV的起源与传播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高发性让世界卫生组织感到查寻病毒源头的重要性。1989年,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通报查寻艾滋病病毒的源头。在扎伊尔首都一家医院里,一名血液化验员正在清理血液样品库,一瓶1959年的血样玻璃瓶引起了他的注意,通过对血样进行分析,结果令人振奋:一个男性黑人卖血的血样中含有HIV-1,这是被发现最早的人艾滋病病毒血样。这些血液大部分用于临床抢救病人,一小部分被装入玻璃试管中冷藏了起来。全球医学家们苦苦寻觅的传播艾滋病病毒的第一滴血找到了。
病毒溯源的工作是先从野生动物开始的,于是,作为与人类基因(99%)最为接近的黑猩猩成为了首个被溯源的动物。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在非洲的黑猩猩身上带有“猿猴免疫系统缺陷病毒”(SIV),和人类身上表现出来的艾滋病毒(HIV)极其相似。它们生活在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刚果和中非共和国一带。据此,专家们断定:艾滋病病毒来源于西非的大猩猩。
2006年5月,美国、欧洲和喀麦隆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他们已经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的确起源于非洲黑猩猩,地点就在喀麦隆南部的丛林深处。 为了证实人类艾滋病病毒HIV-1确实起源于非洲野生黑猩猩,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比特里丝·哈恩( H Hahn)博士在喀麦隆南部的丛林深处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其中仅研究病毒在黑猩猩体内的追踪方法就花费了7年时间。 由于西非丛林中的黑猩猩处于灭绝的边缘,研究小组很难在野外遇到合适的研究个体,因此他们采用了追踪黑猩猩新鲜粪便的方法。这一项目得到了喀麦隆政府的配合,他们派出最优秀的向导,带领哈恩在丛林深处一路“寻粪”。在向导的帮助下,研究小组总共搜集了599份粪便标本,结果他们在这些粪便中发现了SIV病毒。 经过谨慎的研究和求证,科学家们发现人类感染的HIV-1病毒中的M、N两个亚型就是来自于喀麦隆的黑猩猩。但是,对于另外两个亚型,科学家们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将近9年后,2015年3月,还是由美国科学家比特里丝·哈恩和法国科学家马丁尼·皮特斯( )领导的多国科学家研究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刊登了一篇新的研究论文,论文称:人类身上的HIV-1的另外两个亚型找到了来源。通过科研团队对非洲喀麦隆(又是喀麦隆)的大猩猩种群的研究发现,它们身上携带的病毒与人类HIV-1的O、P两个亚型吻合。
至此,人类HIV-1的溯源工作彻底结束,这些病毒就是来自于喀麦隆的黑猩猩和大猩猩。
黑猩猩分布图
人类又是如何感染上HIV的
找到了艾滋病毒之源,人们不禁要问人类又是如何感染上这种病毒的呢?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里,科学家们用计算机模型计算了在艾滋病毒中发现的基因突变,从而推算出:艾滋病毒从猩猩传染给人类大约在70年前,即1930年前后。研究人员还认为,人类的艾滋病毒是从猿、猩猩或猴子身上的艾滋病毒转变而来的,可能是1930年前后人们屠杀猩猩时传染上的。
黑猩猩与人
除了大猩猩外,黑猩猩的猎捕在非洲也很严重,而原因一方面是可以卖给国外的一些动物园,一方面在非洲的一些地区吃猩猩肉是当地身份的象征(有钱人才能吃),这使得在非洲中部和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供求链。
大猩猩和黑猩猩都是具备一定的攻击性的,尤其是大猩猩,它们是现存最强壮的灵长类动物,所以,在捕杀它们时,人们不免会受伤。一旦人受伤后,伤口接触了已经携带了HIV病毒的猩猩,那么传染就顺理成章了。因此,根据科学的调查发现,非洲人起初感染HIV主要是因为非洲有捕杀猩猩的行为,而原始的捕杀行为是容易受伤的,这让血液有了接触病毒的机会。若非伤筋动骨,狩猎者的小伤往往不会引入注意,依旧还会坚持去处理猎物。而此时若猎物是带有“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依靠艾滋病“血液传播”的特性,人类极有可能在多次猎杀猎物后,感染由SIV变异而来的“艾滋病”。由于体型健壮,攻击性强,易激怒,难以饲养和驯化,因此通过性行为由黑猩猩传播到人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从喀麦隆通向刚果的一条河流扮演了重要角色,这条河很可能就是刚果河的支流之一 ——桑加河( River)。桑加河发源于喀麦隆南部的丛林之中,上世纪30年代成为运输象牙和木材的重要水道。被黑猩猩抓伤或感染的艾滋病患者,很可能就是通过这条路线走出丛林的。
非洲黑猩猩(体重:雄性56-80千克,雌性45-68千克)
黑猩猩与非洲人
非洲人捕猎黑猩猩
非洲人猎杀的山地大猩猩
金沙萨()在早期是比比利时殖民地刚果的首府,有河流通达喀麦隆,可以沟通南部非洲和东部非洲,很早就被建成为了当时非洲大陆的交通枢纽,每年有超过100万人途经当时中非最大的城市金沙萨乘火车出行。
1920年代的金沙萨成为了艾滋病传播的“温床”
20世纪20年代的金沙萨是比利时刚果殖民地的一部分。当时的非洲是待开发状态,云集了大量欧美淘金者,大量的男性劳动力涌到那里,使得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男女比例为2:1,最终导致性行业的繁荣。所以金沙萨的“性交易”显得非常的活跃。在1928年前后,金沙萨东部的女性居民中多达45%都被认为是妓女。而“性交易”的活跃,给了“艾滋病”进一步传播的土壤,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中,性传播一直是重点。另外,当时的诊所为人们治疗各种传染病时大量使用针头注射,共用受HIV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导致了病毒的广泛传播。还有就是当时交通运输的发达,使得人们更容易流动,导致病毒广泛蔓延。
1960年刚果独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遣了几千名海地人去刚果援助,很多人在当地结婚,后来返回海地。 因此,HIV可能也随着这批人员完成了跨洲际的跳跃,随后由海地移民叩进了美国的大门,在美国进行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美国的“性解放”运动开始于越南战争时期, 口号是”要做爱, 不要作战!"。这场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在性权利方面的具体表现。自由主义者坚信任何人都应该享有不妨碍他人自由的一切自由。这样,本来小众的“艾滋病”传播途径,突然一下子,在美国找到了土壤,迅速蔓延。美国的20世纪中后期,成为了“艾滋病”的重灾区。
0号病人
在艾滋病传播初期,一个很有名气的人就是所谓的0号病人。他就是被称为艾滋病“0号病人”的盖尔坦·杜加(·Dugas)。从20岁起,他就成了一名加拿大“空少”。在飞行之余,他每到一处就会去各个城市的同性恋聚集地嗨皮,如gay吧和桑拿房等。英俊的外貌和极具亲和力的杜加,在同志圈子里大受欢迎。
由于杜加积极配合调查和提供的72名性伴侣的名单。美国疾控中心关于艾滋病和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研究,才得以进展顺利。1980年夏天,杜加的身上长出了许多红疹和紫斑。他随后便被医院确诊为卡波西肉瘤。卡波西肉瘤: ,简称KS,当时是一种多见于男同性恋人群的皮肤癌,故被称作“同志癌”。
卡波西肉瘤( )
根据这份名单,疾控中心的人也顺藤摸瓜地找到了这些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杜加的情人,或情人的情人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症。杜加的坦诚,使研究人员认识艾滋病及其传播途径的进程大大加快。那年的9月,疾控中心就向把这种疾病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最先发现的感染及传播关系图如下:
最先发现的HIV感染及传播关系图
为了方便研究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疾控中心的调查员将所有关联的病人,以城市和序号的方式进行标注。例如这批病人来自洛杉矶,则标注为LA1、LA2、LA3...而另一批病人来自纽约,同样标注为NY1、NY2、NY3...
媒体报道的“0号病人”盖尔坦·杜加(·Dugas)
然而,在这组美国艾滋病关联图中,杜加是唯一一个加拿大人。所以便用字母O来代替,表示“ -of- ”。问题就出在这个字母“O”上。因为和数字“0”长得很像,很多研究人员都误以为这个字母“O”是数字“0”。就在这么一个乌龙中,杜加成了所谓艾滋病的“0号病人”。“零号病人”,是指第一个得传染病,并开始散播病毒的患者。因为“0号病人”这个错误标签,杜加被认定为把艾滋病带到美国、性生活混乱,并且恶意传播艾滋病的反社会分子。
2016年3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米切尔·沃罗贝尔( )团队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RNA jack ”,重新分析了70年代来自纽约和旧金山的8份男同性恋艾滋病血样,并与杜盖的血样进行了对比。
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对HIV传播的基因溯源
分析表明,杜加的病毒更像是后来变异的HIV,在杜加患病之前,HIV病毒早已存在于美国大地。这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1970s and ' 0' HIV-1 early HIV/AIDS in North ”,正式把杜加身上“0号病人”的标签摘除,社会对他的误解也终于消除。此时,杜加已经去世32年。
不同方式HIV的感染比例
如果一个正常人输进了HIV(艾滋病病毒)阳性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其感染的几率是95%。而一个HIV阳性感染者或已经发病的病人与一个正常人发生性关系的感染几率和性别有一定关系,男性传给女性的几率是0.2%;女性传给男性的几率是0.1%;男男肛交的几率要比以上两种方式大得多。一项对男同性恋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一次无保护的肛门性交中,如果性伙伴正处在传染力最强的早期阶段,接受方被感染的可能性是10-30%,在感染的中期阶段,接受方被感染的可能性只是0.01-0.1%,但到了感染后期,传染可能性又回升至0.1%~1%。如果母亲是一个HIV阳性或艾滋病的病人,其感染给胎儿的几率是25%,但是如果母亲经过抗病毒治疗进行母婴阻断等综合措施,可使胎儿的感染几率下降到1%~2%。
HIV的预防
传播途径大家都已了解,即血液,性行为,母婴传播。在三种传播方式中,从2009年开始,性传播已成为HIV传播的主要方式。
中国HIV/AIDS新发病例传播途径的变化
2005年之前,中国HIV新发病例一直以注射毒品和经血途径为主。2009年,过半新发病例由性接触引起,到了2014年,性传播病例达到新发病例总数的92.2%,其中异性传播占66.4%,同性传播比例也从2006年的2.5%上升至25.8%。近年来性传播导致的感染达到了95-98.6%的比例。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非直接的血液传播,需要注意的是:剃头时的修面,看牙科,在外穿耳孔,纹身,修甲美甲都需要注意。
性传播人群特点
传统有效的,一直在提倡的就是安全套了。但其使用的主动权在男方,特别是对于女性地位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另外,有隔膜感也使有些人不愿意使用;还有极少数人对乳胶过敏。对年轻人来说,性激素分泌旺盛,处于需求旺盛期。网络发达,对性行为的接受度高和相关知识的缺乏,保护措施的不到位都是影响因素。对于老年人来说,经历多,对避孕已不太重视,对性性行为可能带来的感染一是无知,二是无所谓。因此,这两个群体就成为了HIV的高发人群。 2019年5月, 杂志发表了一篇来自中国疾控中心和清华大学医学院的文章:HIV in China's (HIV在中国学生群体中飙升)。
“HIV在中国学生群体中飙升”的论文部分截图
杀微生物剂是什么
杀微生物剂()是一种含有抗艾滋病毒成分的制剂,包括凝胶、乳脂、栓剂、药膜或海绵等类型,在性交前置入阴道或肛门,可以阻止艾滋病与阴道或直肠黏膜内的靶细胞发生黏附,从而保护健康人群在性行为时免受艾滋病感染。
杀微生物剂为什么重要
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就开始研发可预防性传播疾病(STDs)包括HIV感染的杀微生物剂。由于新感染者中女性占半数以上,因此人们希望开发一种可用于阴道或直肠的杀微生物剂(),其显著优点在于它不象避孕套, 而是由妇女控制,在性交前使用, 不影响自然交媾过程,同时亦适用于肛交。在女性没有决定权的地区就更为重要。到2011年,已有几十种杀微生物剂进入各期临床,但遗憾的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直到2015年,才证明达匹维林阴道环可有效预防HIV。
体外和体内的效果截然不同!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这些杀微生物剂中,有一种含有壬苯醇醚的(,N-9),这是在1964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的避孕药。在上世纪70到80年代,实验室检验表明,壬苯醇醚(N-9) 能灭活引起淋病、衣原体感染和其他性传播感染及其HIV感染的微生物。这些研究燃起了人们预防一些感染的希望。1995-2000年,在许多非洲国家进行了人体试验。结果却出乎意料,应用壬苯醇醚产品的妇女通过性传播感染的危险性(其中包括HIV感染的危险性)增高了。因为N-9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其避孕的机理就是通过溶解精子细胞膜而杀死精子,所以应用N-9后反而导致HIV感染率增加就是因为壬苯醇醚可破坏阴道(直肠)上皮粘膜细胞,这样病原微生物就可长驱直入,引发感染。因此,WHO和美国FDA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发出警告:壬苯醇醚不但不能预防HIV,反而会增加HIV的感染率!FDA要求N-9产品的生产厂家必须在外包装上标注这个警告。但遗憾的是,在我国,该项警告并未被管理部门采纳用于含有壬苯醇醚避孕药的外包装上。一些厂商仍然采用单方面的宣传说他们的产品可杀灭HIV和其它病原微生物,诱导消费者可用于预防HIV。所以,提请大家关注WHO和美国FDA的警告!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壬苯醇醚(N-9)发出的警告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8年 1月 27日 第 23卷 第 2期进行的相应报道
下图比较了壬苯醇醚(N-9)和凝集素对蝌蚪表皮的作用
壬苯醇醚和凝集素对蝌蚪表皮的作用,N-9导致上皮粘膜大量脱落
有证据支持的产品
1.达匹韦林环(阴道环)
虽然在过去已有几十种杀微生物剂进入临床试验,但最终都失败了。直到为2015年,一种含有达匹韦林的阴道环才被人体试验证明有效,达匹韦林是一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减慢体内病毒复制的速度,使其水平过低而无法削弱免疫系统。达匹韦林缓慢释放以降低27-37%阴道局部感染 HIV 的风险。2021年12月2日,WHO同意把达匹韦林作为阴道用长效HIV预防器械使用。这款阴道环可以由女性控制和自行插入使用。它由硅胶制成,易于弯曲,并且每个月(28 天)只需要更换一次,这一事实对于最需要帮助的女性尤其重要。这些女性往往生活在对其性健康几乎没有自主权的地区。
达匹韦林阴道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
2.特鲁瓦达(,口服片剂)
美国吉利德公司(Glead)研发的特鲁瓦达()是一种抗逆转录病毒药,主要成分为恩曲他滨和替诺福韦,主要用于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自2010年开始,有报告认为特鲁瓦达可作为高风险人群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药物。每天服用特鲁瓦达能够让健康的同性恋和双性恋男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降低44%。另一项研究发现,对于只有一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异性夫妇,特鲁瓦达能够让另一方的感染风险降低75%。而在女性参与者身上进行的测试中,特鲁瓦达预防感染的功效较差。2012年7月16日,美国食物与药品管理局批准使用特鲁瓦达作为预防感染艾滋病毒的药物。从预防作用的时间看,可将其作为暴露前预防(PreEP)使用。
当然,现在还有了暴露后预防的药物(PEP)。发生艾滋病高危行为后,如果在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就能救命!而且,越快服药,阻断效果越好。需要连续服用28天,期间不能停药。
特鲁瓦达(,口服片剂)
有希望的防治方法
1. 凝集素及抗HIV的研究
什么是凝集素?凝集素是一类能与糖(基)专一性、非共价可逆结合, 促使细胞凝集的糖蛋白。1888年首次在蓖麻籽抽提液中发现,由于它具有使红细胞凝集作用, 因此被称为植物血球凝集素(,PHA;)。
被凝集素凝集的红细胞(左边和中间)和正常的红细胞(右边)
细胞膜和有囊膜包被的病原微生物表面都有糖基,因此凝集素都可以这些糖基结合而发挥作用。
细胞膜及其表面的被盖物,凝集素可与糖基结合
1986年,美国斯坦福血液中心和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证实HIV包膜糖蛋白与细胞表面CD4的相互作用,参与病毒粒子的感染和病毒介导的细胞融合,并发现D-甘露糖特异性凝集素,如来自刀豆的ConA(伴刀豆蛋白A)可特异性阻断HIV的感染性和细胞融合。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比利时鲁汶大学(KU )病毒研究所(Rega研究所)的 Jan 教授进行了大量不同来源的凝集素抗病毒的研究,发表了几百篇论文。2001年,Jan 和 Eric de 领导的研究小组因发现新的逆转录酶抑制剂获得了欧盟最著名的科学奖-笛卡尔奖及62万美元。
Jan 教授和其对杀微生物剂的分类
2018年美国路易斯威尔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发表了题为:“凝集素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处理艾滋病毒和其他可能的合并感染”的文章。
凝集素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预防和治疗药物艾滋病毒和其他可能的合并感染的治疗论文截图
文章中列举了以往对不同种类凝集素的抗病毒研究结果。
凝集素对不同来源包膜病毒的中和作用图表
上表中列出的不同来源的凝集素可抑制的病毒包括丙型肝炎病毒,甲乙型流感病毒,1型和2型疱疹病毒,日本脑炎病毒,冠状病毒和HIV。表中EC50/IC50分别为半有效浓度或半抑制浓度。 nM为纳摩尔,μg/ml为每毫升微克。数据表明很低浓度的凝集素就可有效抑制病毒。
总结一下,凝集素抗病毒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作用
凝集素抗病毒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通过下图可看出凝集素对HIV的这些作用的部位和环节。
HIV侵染人体细胞的过程
对HIV及其它性传播疾病(STDs)预防和治疗的初步人体试验
在预防方面,我们在云南红河州进行的人体应用表明:通过对40名女性性工作者的调查,在近3年的使用凝集素凝胶剂的过程中未出现1例怀孕,未出现1例感染性传播疾病包括HIV的情况。
在治疗方面:对HIV/AIDS感染者中免疫重建缺陷人员的应用表明,芸豆凝集素口服片剂可在3个月内显著增加CD4+T淋巴细胞的数量,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人体应用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人体应用还表明,凝集素制剂对高危型HPV感染也有效,相关工作还在继续。
当然,在预防HIV及其它性传播疾病(STDs)方面,更加准确的结论还需要更大规模的人体试验证明。
新的治疗方法研究
“艾滋基因疗法首次开始人体试验,我们向“治愈”又迈出一步”。2022-10-15 有一则报道称,近日,美国开展了一项针对艾滋病的新型基因编辑疗法临床研究,并进行了全球首次人体试验。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坦普尔大学路易斯·卡茨医学院和生物治疗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针对EBT-101基因编辑疗法的临床试验,该试验旨在评估EBT-101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一位试验参与者已完成单次静脉给药,目前研究人员正观察EBT-101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该实验已经得到了临床前强大数据集的支持,如果此次临床实验结果良好,那么意味着艾滋病或许可以实现“一次治疗,终身治愈”。可以说,EBT-101是一个有可能改变HIV治疗未来的重要里程碑。
mRNA疫苗预防HIV感染
由于HIV属于逆转录病毒,其易变性使得几十年来疫苗防治的努力一直未获得成功。但是,自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mRNA疫苗展现了强大的实力,对于艾滋病来说,mRNA疫苗会成功吗?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的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一个研究团队表明,基于mRNA实验性HIV疫苗的研究已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显示出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未接种这种疫苗的恒河猴相比,在接种初始疫苗( )以及此后多次接种加强疫苗的恒河猴每次接触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virus, SHIV)后的感染风险下降了79%。
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2月9日在线发表在 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env–gag VLP mRNA tier-2 HIV-1- and the risk of SHIV in ”。
以上是根据不同来源的资料(未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致谢!)并结合我们的原始资料和数据整理编辑而来。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王敏康
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