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城某地处偏远的小酒吧发生一起这样的事件:
某位客人因为大声说话被制止,然后把调酒师摇动酒壶的声音当作摇骰子,但误会真正爆发成为冲突却是因为客人坐在卡座大声呼喊“服务员”,调酒师进行指正,客人开始生气,同时说出“我在80层X酷”。
恩。
组建这个编辑部之前,我们已经在酒吧消耗过无数个夜晚,之后无数酒吧关停新店重开老人离开新人登顶,不过有件事是没变过,中国的“调酒师”好像永远可以心安理得被叫“服务员”。
这帮人真是世界上脾气最好的一群人,能够忍受客人的不礼貌甚至调戏。有时我们都想亲自上阵收拾不遵守店规的那群人。当然这也没有发生,毕竟我们在吧台外边,不要越俎代庖同样也是尊重。
不过假如有调酒师认为自己不再有必要去忍让,我们还是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替他发声——用“服务员”去称呼你的调酒师,是非常不恰当的。
我们又要说两个故事了。
先说“服务员”这仨字是怎么回事。
这个溢着革命情调的词汇很容易让你想起各种态度冷漠的国营餐厅。神奇的是,这个词既非中文发明,也不是来源自苏联,而是一个日语舶来词汇。
西学东渐的十九世纪末,日本学者面对层出不穷的西方词汇,想出了用汉字拼凑来翻译的方法。与“金属”“经济”这些我们日常熟悉的词汇一样,“服务”一词也来自日本人对“”的翻译。现如今日本社会也很少使用这一类词汇,更便利的音译Sabis转而流行起来。(随着二次元文化的发展,Sabis又衍生出了新的含义,欲知详情请自行百度“杀必死”)
如今颇为中性的一词当时显然带有非常明显的贬义色彩。
其可追溯的拉丁语词源在12世纪意味着“奴隶,被奴役的状态”。15世纪中期的中古英语中,还带有提供ooxx、肉体服务的意思。而服务员“”一词则出现于14世纪晚期,意义为“ who waits at ”,即在餐桌旁等待提供的人。由此可见“服务员”从其词根来源上就有低贱的含义,并不是我们或者某个中国调酒师的特色发明成果。
虽然不招人待见,但一位服务员无论有没有人称呼他为服务员,他毕竟都是一位服务员。而调酒“师”,本来就不是"服务"员啊。
我们说说调酒师/酒保这几个字怎么回事。
专门提供酒类供应的专职人员这种职业,出现得远比““和“”这些称谓的出现要早的多。
在古希腊、古罗马甚至古代中国,都有从事酒类酿造生产与销售的职业人员,在当时,他们的地位可比奴隶高多了。
15世纪的欧洲,酒吧业更是最赚钱的买卖之一。这些酒吧经营者们可都是都市精英,叫一声“服务员”(参见前文15世纪中古英语的含义)你看人家揍不揍你。
如果从古汉语中寻找出处,这些掌握着一技之长的人也有着比“小二”更体面的称谓。“酒保”一词我们并不陌生,甚至在酒客间颇为流行的日本漫画《王牌酒保》(原名バーテンダー)也采用了“酒保”作为译词。
从明代上溯至宋代,掌握某种职业技能的人都冠以博士作为称谓,与“茶博士”一样,“酒博士”被用来称呼卖酒的人,由此可见,酒保并不是服务型人员,至少从其专业上,他与他提供产品所供应的对象拥有相同的社会地位,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左翼文化学者们喜欢谈论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把人抽象成某种工具来进行描述的职业称谓只是这个宏大命题下的细枝末节,所以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该在酒吧如何称呼调酒师,大可以做一番自我介绍,再询问对方的姓名——毕竟我们都是活生生的个人,直接叫名字不行么。
当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客人不想和调酒师发生任何意义上的联系,对他来说这只是消费“沙县小吃”之外的另外一种商务套餐——
- “对于这种客人,我只想请他喝茶树菇顿排骨。”
- “你江西瓦罐汤来友情客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