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尾酒100年前就死了

日期: 2025-03-26 06:01:21 |浏览: 40|编号: 8520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鸡尾酒100年前就死了

鸡尾酒,这个单词,1803年出现,1806年定义标准。

1862年第一本调酒指南出现。成长了半个世纪。1900年前后最顶。

之后,欧洲一战,美国1920年禁酒令,经济大萧条,沉了。

没缓几年,二战,又沉了。

40年代,便宜又耐喝的tiki出现,算是少有的荣光。

之后工业代替手工,鸡尾酒成了能喝就行,退化了。半个世纪都没缓过来。

2000年,都玩计算机了,谁在乎喝什么酒?有几个调酒师借着酒劲搞起手工鸡尾酒复兴,把100年前的东西拿出来玩玩,直到现在。

2023年,喝1923年的鸡尾酒。

100年就是一个周期。诞生,死去,复活,死去,复活,死去,复活...

历史的车轮子,反复的转动。很多事都是如此。人,小时候没有牙,老了也没有牙。没头发,有头发,没头发。不懂事,懂事,不懂事。

很多东西都是圆的,比如地球,月亮,太阳。

别提创新。压根儿没创新。如果你看过1892年那本《流动的碗》,就知道那时候的配方多复杂多精致。削冰球儿大家都认为是日本人发明的,1926年的书里就有了。美国人懒,没人玩儿,日本人多勤快。

经典鸡尾酒跟创新鸡尾酒其实就是一码事儿。换汤不换药。就像面包,怎么做造型,都是把面发酵了烤。无非就是软点硬点,有馅儿没馅儿。

宫保鸡丁,宫保鸭丁,辣子鸡丁,辣子炒肉,学会了怎么炒,一通百通。哪怕你会一万种配方,都脱离不开缤治的影子。

有人会提分子调酒。都说分子料理起源西班牙。那是欧洲人没看过红楼梦。

刘姥姥进大观园里吃的茄子,觉得是鸡肉味儿。想学着回去做。

凤姐介绍做法:“这菜这么做,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磁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刘姥姥:好家伙,你们家吃个烧茄子,我们家半年工资没了。

这不像削冰球,是因为懒,主要是成本太高,吃不起。关键是没必要,穷人直接吃鸡,也挺好。

前几年流行的脂肪洗鸡尾酒,把培根放威士忌里,过两天有内味儿了。

你要看过汪曾祺的40年前的散文,中国早就有了,不过咱们是白酒泡肥肉,成品是绿色的。喝起来,肥而不腻,香中带香。

还是给安徒生们留点活路吧。要不童话故事卖谁去。

虽然,但是。

老的就是爷爷,年轻的就是孙子。这话没毛病,没我,哪来的你?

这里就要说一些最深层次的东西,历史底蕴。

以下是我个人观点,不代表所有人。

如果从外到中到内,从看到喝再到想,大致分成三个层次:

分层点火切冰块

突出平衡新概念

历史

类似看脸看身材看气质。

看历史就能看到这个人的一生,如果你觉得一杯酒有生命的话。

历史这东西,枯燥,不圆满。正因为如此,浮躁的生活展现在我们面前。内涵、底蕴与智慧藏了起来。

很多人说我之前写的翻译的东西是干货,现在我自己回过来看,只有那些很少人看的历史有意义。其他的比大便干燥一些,可以称为大便化石。

所以我把调酒指南目录给删掉了,让自己沉淀一段时间,也让从业者沉淀一段时间。

有些东西不属于我,背着太沉重,我也不哪来的使命感,走了这么远。现在我发现,4年来做的这个指南,也就十分之一有用。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有事儿干,没胡乱投资。

当然你还可以从公号知乎和微博里看到这些内容。但,真的有意义吗?

我不认为那些酒类资料是什么精神粮食,我真正想表达是:

如果你喝酒,就要活得洒脱,诗酒趁年华,拿得起就放得下。

要勇敢,有梦想就去追逐目标。

要仗义,侠之小者为友为邻。侠之大者,我就不说了。

要有情调,别一张嘴就是五个六,我特么开你。

喜欢喝酒,你得有情有义有知己,哪怕在天边。路见不平你得拔刀相助。你得对得起好汉歌吧。

要不然,你天天醉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你连工作和家庭都平衡不了,内分泌紊乱,还何谈鸡尾酒的平衡?您自己都失调了。

把人做好了再说做酒的事儿。成吗?

所以我还在想这个号的方向,我以前觉得整理点资料给大家看,挺好。现在想想,我能劝几个年轻人把时间放在有用的事儿上,就算对行业有点贡献。

最近是断片的文字写给断片的人看,虽然我没喝酒。

今儿的扯淡,完毕。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