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鸿昌:“问题孩子”没问题,有问题的是环境

日期: 2025-03-25 16:11:23 |浏览: 53|编号: 8493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姚鸿昌:“问题孩子”没问题,有问题的是环境

在孩子的成长,夫妻的相处,一家人的共生发展中,“家庭”、“家教”、“家风”,三者各有内涵,同时又存在着紧密联系:好家庭是所好学校,好家教成就好家风,好家风创造好人生。

本文根据姚鸿昌教授在家庭教育论坛的发言整理而得,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好家庭是所好学校

曾经,有一个成绩不太好、爱和同学打架的孩子认为自己不聪明,老师们经过家访了解,每次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妈妈总要看卷子,一看到卷子就说孩子不聪明,给孩子心理造成暗示——脑子笨。因为孩子的关系,夫妻之间也常吵架,妈妈甚至说到“要不是为孩子我早和你离了”。

分析“要不是为孩子我早和你离了”这句话,说明夫妻都喜欢孩子,他们之间是亲子关系为中心,夫妻关系实际成了陪衬了,这样失协的家庭无法让孩子健康成长。要鼓励这样的家庭创建和谐家庭,创建一个以夫妻和睦为中心,尊老爱幼为伦理,平等沟通为心灵智慧,融入时代环境为方向的和谐家庭,可以分三步来做:

第一步,唤醒孩子,说服父母。父母不应该误导孩子,要积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要明白“三多”和“四不”:多些宽容中的接纳,少些狭隘中的拒绝,多些赏识中的发现,少些审视中的挑剔,多些关爱中的付出,少些冷漠中的索取;不抱怨,不生气,不指责,不嫉妒其他孩子暂时比自己的孩子学习能力好。

第二步,改善环境,学会说话。父母不要板着面孔,带着烦恼情绪,去命令、质问、指责、反问孩子。

第三步,从“失谐”走向“和谐”。怎么建立和谐家庭?家庭中的几重关系应该如何认识?第一, 夫妻关系和谐是家庭文化环境和谐的核心激励源,应该把建立好夫妻关系放在重要地位,这需要夫妻双方提高爱的能力。第二, 亲子关系和谐是家庭文化环境和谐的高效成长力,家长要发现孩子,唤起童心,从孩子身上找到灵感。第三, 敬老关系和谐是家庭环境和谐的仁爱智慧师,要孝敬父母,感悟父母慧,让老人实现第三次人生成长,既可以远离隔代教育尴尬,还可以让家好风传承下去。第四, 社会关系和谐是家庭文化环境和谐的环境激励场,放大“家文化”,让有家的人放大家、没家的人找到家,大家一起从家出发,去追寻梦想目标,孩子和大人就能实现互动成长,共生发展。第五, 自然关系和谐是家庭文化环境和谐的心灵导航,父母应陪伴孩子玩泥沙、观星空、爱阅读。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些“无用”的题,让学习有点趣;读点“无用”的书,让心灵有个伴,听些“无用”的课,让生活增些彩。

“问题孩子”没问题,有问题的是环境。失谐家庭正在关系尴尬中制造着一个个“问题孩子”和“问题家长”,而和谐家庭却能够激励全家人共同成长,造就出时代智慧人。

一对和谐的夫妻需要懂“分”会“合”。《爱的艺术》一书中有个观点,“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孩子,而对其他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真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高级意义上的自私”。

怎么样的爱是真爱呢?父母要和孩子“分”,逐渐让孩子走向独立。0-6岁开始,父母要激活孩子的自然情趣、人文情感、心灵情操,渐渐孩子一天天长大后,帮助孩子唤醒爱心、爱好、爱学,然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地引导他们合道而行、合德而为、合心而美,这样孩子可以走向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幸福人生道路,这比孩子考试的分数更为重要。

而夫妻之间需要“合”,其原因要从人的“三性”说起。

人有三性, 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对生物性有过描述,“食色性也”,弗洛伊德也对生物性有描写,那就是“欲望的动力”,这种欲望如同燃烧着化学药品的大锅,爆发出来是很厉害的。 怎么办呢?要提高生物性素养,就要把欲望升华为道德。社会性也是很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德主体”,西方的柏拉图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人还有精神性,道家有“精、炁、神”,黑格尔讲“自我意识”;精神性能激活人的自然情趣、人文情感、心灵情操。

两个不同性格、不同家文化环境背景的独立人走到一起,性格的碰撞,文化的冲突,道德水平的差异,理想信念的不同,都可能使走到一起的人重新分开。这种情况下,夫妻需要学会“合”, 把“欲望我”升华为“道德我”、“智慧我”、“意志我”,提升爱的能力, 让爱情之树继续成长,学会性格色彩搭配,在包容中实现家文化融合,走上差异化生存中的共生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有几个理念值得分享:与其埋怨对方不爱你,不如把自己变得可爱起来;与其动员对方学习爱,不如提升自己的爱的能力引发爱;与其说教对方改缺点,不如发现其独特的特性,帮助他活得精彩;不懂爱的人难会被爱,懂爱的人常常被人爱。只有父母有了爱心、爱好、爱学的“三爱”,才能帮助孩子唤醒“三爱”。所以,好家庭是个好环境,建立好它就是建立了一座好学校。

好家教成就好家风

人生需要反思,“反思”是在事实后面对既有经验和现实对象的重新、反复思考。一个孩子如果从小手、脚、嘴、脑被束缚,行动受控不独立,成长空间就会缩小,人生就很难出彩。父母应在宽容中接纳孩子正确、错误两方面,孩子是在试错与顿悟中成长的。父母绝不仅仅是教育孩子的家长,教育也是父母从孩子身上找到灵感,实现自己成长的一个过程。父母需要反思,不要太自以为是,不要太小瞧孩子。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人生需要“高人”指点,人最幸运的是在人生之初遇到“高人”指点;人最幸福的是为他人做好“高人”,父母就要给孩子做好这样的“高人”。

蒙台梭利有个观点是孩子在“玩工作”中长大。孩子在“玩工作”中成长,在玩的过程中将知识拓宽,孩子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玩”的基础。在孩子“玩工作”过程中,父母可以用相似性角色作切入点,相似性实践作兴趣点,相似性联想作迁移点,相似性智慧作创新点,这样来引导孩子。

父母如果整天说孩子考试分数低,孩子心里就没自信、没自尊,可能就会厌学。在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可以宽容地说:“把做错的题改正过来,考后100分不比考试100分差,继续努力吧。”用宽容的态度让孩子爱上学习、快乐学习,这就是父母的 “高人”智慧。

李镇西说过,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培养孩子爱心、爱好、爱学,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帮助做,不会的事情做中学、学中做”。对孩子一生负责的教育,不是重视分数的教育,而是唤醒孩子的爱心、爱好、爱学,来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

好家风创造好人生

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却没有中断?为什么中国民族历经外敌侵略、山河破碎,却总能再次崛起?原因之一就在于“家”。“家庭”这所“学校”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实现了薪火相传。

家风传承要关注三个字:天、地、人。 天人之间有关系,人地之间有关系,天地之间有关系。人有梦,天人合一;心有家,地杰人灵;行有路,天地同辉。父母总是在纠正孩子的问题,其实可以为孩子唤醒梦,找到家,走好路。 例如,唐僧明白“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他便是唤醒了梦,找到了家,走好了路的人,因此唐僧是一位值得学习的好家长、好老师。

以“中国梦”、“美丽家园梦”、“我的梦”为目标,以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为起点,实现人生的春夏秋冬都成长,父母便可以和孩子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的机会。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