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岭人的新年
铜岭人的新年
茶话铜岭
秦川十里俗不同,
红白喜事多亲朋。
一部旧书成黄卷,
现身又过五十年。
铜岭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铜岭出土的早期智人遗址距今约有二十万年,是人类社会从猿进化到人、直立行走的唯一标志。在洛水流过的地方,神龙氏教人植稼种田,有两个力大无比的巨人曾在铜岭小坡村一带兴兵动众,一决高下,演绎出中国古代成语“结草衔环”的美丽故事。“河出图,洛出书。”开启了我国古代数学界幻方世界的先河。黄帝轩辕氏带领着他的征讨团队在洛水流过的地方留下神奇的足迹,奋力征战,四方安民。与铜岭早期智人若即若离。“洛水栖神龟”传说的出现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千年不遇的历史佳话,网上搜搜,岂是空穴来风?
铜岭人感谢改革开放,感谢乡村振兴,拥有前所未有的获得感、成就感、满足感、幸福感。说到铜岭的民俗文化,先从欢欢乐乐过大年开始。
1、铜岭人的新年
去年过年,今年过年,明年过年,年年都过年,中国人过中国年,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日,那便是中国人的新年。
春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进入腊月,铜岭便有了几分年气。从腊八粥到腊月二十三,各村的锣鼓队便开始忙活起来,县城广场甚至各村的路边场院,身着艳丽服装的人们便走出家门,手舞红纱或彩扇合着轻快的音乐跳起了广场舞。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早出晚归,置办年货。在多个村庄和集市,便撑起了肉架子,卖肉人举起砍刀,吆喝着:“冬吃压项夏吃臀,二八月就在腰里寻,来几斤,下去了。”人人脸上綻露出慷慨的笑。
秦川雪野连万山,
几场北风几场寒。
年关渐近残阳暖,
敲锣打鼓迎新年。
铜岭人平时是不喜欢多吃肉的,不是因为贫穷,而是这些年人们的日子过好了,有了普遍的肥胖症,人们望肉生畏。总是把食肉和减肥联系在一起,要说羊肉泡馍馆,周边各县,数铜岭的最多,味最美,量最大,汤最鲜。铜岭人去附近各县旅游,一般都不在外边吃饭,宁可饿一天回来,夜幕降临后,提着大包小包回到县城饱餐一顿,然后才说:“美,过瘾!”
穷日子是过,富日子也是过,宁让穷一年,不叫穷一天,新年到来铜岭人去集市上割肉,一般都筹划得比较宽余,生怕准备得少了不够丰盛,把客人招待不好。因为家家都有冰箱,便放得满满当当。过去那些年,人们通常互相问询的有两句话:“割了几斤肉,初几待客人?”这些年,类似这样的话题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代之而起的是:“城里买的单元房装修了吗?你坐着什么牌子的车?在哪个城市发展。”出国发展,出国旅游在铜岭人的眼中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地球变得越来越小。铜岭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感受大千世界的万里波涛,五彩缤粉。
新年的到来,铜岭呈现出空前的购买力,从品牌服饰到各种烟酒,从各种茶叶到名优糕点,整盘整盘的鸡蛋,活蹦乱跳的大魚。鲜鮮的果菜,红红的春联和灯笼,准备着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上天言好事,回营降吉祥。”为什么突出了一个“营”字?因为自唐代至明清,铜岭都是屯兵养马的地方,铜岭的村庄,尾字含营、屯、堡、寨的就多达七十二个,加上现在的四团、农六师。细说起来,都和军队建制有关,年久月深、也就化军为民了。为了置办年货,铜岭人见啥买啥,简直达到了抢购。人们拿出红红的百元大钞,脸上洋溢着欣喜的笑,城乡的高消费,即使一座山也能搬走。人们为了新年待客和互相走动准备着一切。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宁可穷一年,不叫穷一天。平时不管日子过得怎样,在亲戚、朋友、同学面前是不愿丢面子的。
铜岭人的新年是红红火火的新年,红对联、红鞭炮、红礼包、红色的中国结、大红的红灯笼以及玉免迎春,雄鸡报晓,平添了几分祥瑞。新年渐近,在外工作的人,打工的人,求学的人,经商的人便纷纷从四面八方踏上归途,回到阔已久的铜岭故土,他们从外地带回许多新理念,新见闻。互道祝福,常回家看看,走走亲戚,会会同学,便实现了游子归来的全部夙愿。新年过后的几天终结了,过了正月初五,又掀起一场新的返城高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量资金的流入,铜岭城乡正在发生着悄然变化,美丽乡村象插上了翅膀崛起于铜岭县的这块热土。
铜岭人爱热闹,爱走亲戚。初一是大年,初五是小年,正月十五还是年。新年刚过,十五前夕便送元宵、送灯笼,这样的民俗不知从那个朝代延续下来,直到今天人们还继续发扬光大,乐此不疲。
在庆祝新年的日子里,是村人的大团聚,也是家族的大团圆。人们欢聚在一起,感受着一种人情美,乡情美。一枝香烟,一杯热茶,一次握手,一通怀旧,一个电话,一声问侯。铜岭人在这样的气氛中欢度新年,找回了多年中不曾有的感觉,感时盈怀,乐在其中。
许多小孩拿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父,姑母。姨父、姨母送的压岁红包,喜不自禁,新年,孩子们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除夕那天,过了中年两点,铜岭全县的大街小巷,家家门口都贴上了红春联,春联贴好了,便燃放鞭炮,炮皮纸屑是不清扫的,一直要等到正月初一的下午才各扫门前,以彰显新年的红红火火、幸福吉祥。
过去那些年村里没有自来水,春节的清晨家里的男人便争先恐后挑着水桶去村外的井里、河边挑水,一直要把水缸添满,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财源旺盛。这些年有了自来水,这个民俗也就销声匿迹了。
有牛羊的,在槽边贴上“槽头兴旺”。有商铺的,在墙上贴上“招财进宝”、“日进斗金”。有老人的,在炕头墙上贴上“身卧福地”、“人寿年丰”。有车辆的,在车上贴上“出入平安”。总之,家家的院子里以及大门外的树上,墙上“满院春光”、“出门见喜”是必不可少的。“春回大地”、 “紫气东来”、“户纳百祥”、 “丁财两旺”那当然是老调重谈,喜从心起。我说你写,自不必说。
腊月二十三,去集市上把灶神爷苏吉利、财神爷赵公明都请回家,新年平添了几份喜气。除夕那天下午,人们把“门神”唐初名将秦琼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兄长李建成、四弟李元吉的功臣尉迟敬德便也贴在了各家的大门上,保护一家老少福寿康宁。
除夕的夜晚,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有羊肉的,有大肉的,有韭菜鸡蛋的。人们包着饺子,准备着新年的第一顿早餐,畅谈一年来的变化,讲述着家族的历史变迁和上几代人的故事,谈论着新的一年的新打算,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观看着戍边战士和海外侨胞向全国人民祝福新年。
大年初一鸣放鞭炮,是铜岭人最讲究、最注重的一大乐事。因为春晚热播,随着新年凌晨的到来,当时钟指向晚上十二点,铜岭的天空瞬时便陷入一片七彩流光的夜幕中,五彩缤粉的礼花划破夜空冲天而起。天争日月人增寿,爆竹声中一岁除,在县城虽然热闹,但大多数人都回到乡下,和乡亲们在一起共度新年。
春节期间,铜岭县城的车辆是畅通无阻的。有人说,跑过去一条狼都没有人去追赶。狂风卷起飞尘与杂物从西大街刮到东大街,又从北大街刮到南大街,街上少了许多狂燥与喧嚣。街道里一下子空旷了许多。
勤快的人们争分夺秒在晚上十二点鸣放鞭炮,祈福来年财源广进,事业有成。日子过得普通的人就不同了,有三点鸣炮的,有四点鸣炮的,直到清晨五时、六时,村子里还不时传来鞭炮声,声音有大有小,时间有长有短,表达着各家人不同的心路寄托。
天色放亮了,一轮红日从东方黄河那边中条山上冉冉升起,把无限的光明播向大地,人们给先祖上了香,献了饭,吃过第一天包好的饺子,便相约走出家门,到各家各户去拜年,一般不多停留,稍坐,道声问侯就走了,因为还有下一拨人等着进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年,就这样在走门串户中拜完了。
新年的早晨,村道上走动着许多人,大多一年才见一次面,孩子们长得快,见了面都弄不清是谁家的孩子。几年不见,长高了许多。一拨人送走了,一拨人又来了。女人们抱着小孩连声说着:“快叫爷爷、奶奶”。“快叫叔叔、婶婶”。大家一边走动着,一边品评着家家大门口张贴的红对联,谁家今年从城里回来了,谁家的大门还锁着。人们互道祝福:“年过的好”!“今年高寿”?“和你爸一样,平了”。关系好的人遇到一起互相攻击:“把你都没有丢到年那边”?“本来是要丢的,不知是哪个亲孙子把我用绳子拉过来了”。年年都有人这样讨骂,大家乐得前仰后合,笑成一团。太阳在人们的头顶上行走,约摸偏过头顶,也该到吃午饭的时侯了,偶然有人把饭碗端到门外,同龄的人便大喊:“看,谁家的狗没拴好,又把盆子拉出来了”。
铜岭人有这样的认识,谁家门前积的炮皮越多,越红,越厚。说明了该家主人日子过得好,有办法,有希望,有盼头。家生变故的人家一般是不贴对联的,家里老人去世了未过三年,一般只贴黄纸对联,并且选字内容都比较低调。年年如此,岁岁如此。岁岁年年如此。
铜岭人有个规矩,村子里谁家和谁家吵了架,闹了一点小矛盾,平时都互不走动,互不来往,互不理睬,生怕失面子。到了大年初一那天,互相串个门,说上几句话,矛盾就在一片笑声中冰释了,两家人便不计前嫌,和好如初。
过了正月十五,各村各户各执其事,又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奔波与劳作。有人去了田间干活,有人奔向城里打工挣钱做生意。下一个新年轮回,还要过上三百六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