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团体标准正式出台

日期: 2025-03-23 10:08:37 |浏览: 13|编号: 8384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权威发布!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团体标准正式出台

前 言

引 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建设条件

4.1 基本要求

4.2 设施设备要求

4.3 其他要求

5 心电诊断业务与技术要求

5.1 诊断服务内容

5.2 危急内容管理

5.3 信息化平台建设

6 组织管理保障

6.1 组织架构

6.2 制度建设

6.3 运行保障

7 心电诊断中心运行机制

7.1 工作机制

7.2 工作要求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血管急救分会提出,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血管急救分会、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福建省立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徐汇医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宁津县人民医院、临清市人民医院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宗浩、葛均波、霍勇、方唯一、陈韵岱、向定成、刘峰、石亚君、张永庆、邓国兰、范平、王新康、吴蕊、高传玉、张钲、孔祥清、陆士娟、罗素新、杨靖、易绍东、陈华、张涛、薛涛等。

引言

本标准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1〕538号)、《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基层发〔2023〕41号)文件要求起草。

心电诊断中心建设的核心是以县域医共体为载体,将区域内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发病现场的心电图等生命监测信息实时传输到具有决策能力的医生手上,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医院接受最佳治疗,提高县域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目的。

为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心电诊断中心”建设与管理水平,制定《心电诊断中心建设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各地区卫生管理部门和相关医疗机构可以参照本《要求》,建设和管理心电诊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心电诊断中心建设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具体要求,包括建设条件、业务内容与技术要求、组织管理保障、持续改进以及相关规范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适用于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控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均适用于本文件。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1〕538号)

《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基层发〔2023〕41号)

《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指南(简版)》(2019)

《2017动态心电图国际指南和专家共识(更新)》

《AHA/ACCF/HRS 2009心电图标准化与解析》

《心电图诊断术语规范化中国专家共识( 2019)》

《远程心电图危险分级诊断的中国专家共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心电图

心电图(,简称ECG或EKG)是一种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医学检查方法。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脏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

3.2危急心电图

心电图表现为可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或威胁患者生命的情况时,需要及时干预治疗,心电图危险层级标记为“危急”。

3.3预警心电图Early

心电图表现为异常,有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尚未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或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时,心电图危险层级标记为“预警”。

3.4普通心电图

心电图表现为正常或轻微异常,但一般不会对患者造成危急状况时,心电图危险层级标记为“普通”。

3.5动态心电

通过动态心电图仪在患者日常生活状态下连续24小时或更长时间记录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并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以发现在常规体表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疗效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3.6胸痛中心Chest pain

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以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

3.7心电诊断中心ECG

是指专门进行心电图检测和诊断的医疗机构或科室。其功能定位是采用心电设备连接、数据互联互通、流程管理和远程诊断等形式实现区域内心电服务协同管理为目标,向下辐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向上与高水平省市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对接,提高心血管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效率。

3.8远程实时心电监护Real-time ECG

通过心电监测预警设备、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患者心电变化数据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医生诊治效果,节省医疗支出、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及致残率,降低患者的住院率及缩短住院时间。

4建设条件

4.1基本要求

4.1.1机构要求:二级以上(含二级)相关医疗机构。

4.1.2功能布局:包括候诊区、常规心电检查区、动态心电检查区、远程心电诊断办公区、耗品保存区和医疗废物处理区等功能区域。

4.1.3组织框架及人员要求:成立专业的心电诊断中心团队,团队人员包括心电图室工作人员、有心电图诊断能力的心内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共同承担本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判读。中心应设置负责人、若干名心电采集人员和不少于5位执业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从事心电专业技师或内科从事心血管内科医师,后者承担本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判读。人员要求如下:

心电图采集操作人员:院内常规十二及以上导联心电图仪、24小时动态心电设备操作人员应为经过正规培训上岗并熟知电极准确安放部位,具备心电图相关知识的医务人员。可穿戴式心电图仪及动态心电图仪操作人员应为需接受设备使用方法培训并熟悉设备操作流程的医师、技师。

心电诊断中心诊断团队:必须配备若干名一线心电诊断人员和若干名二线心电诊断人员,以确保实现7*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服务或借助第三方平台满足7*24小时实时在线诊断能力。

心电诊断中心负责人:建议具有心电医学专业的中级职称以上心电诊断医师(技师)担任负责人或心血管内科中级以上职称医师担任,专业技能必须具备对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可导致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4.1.4服务对象:心电诊断中心应具备与已建立的胸痛中心救治体系紧密对接的服务能力。

4.1.4.1对于胸痛中心急诊急救患者,依据危急心电图者处置流程并提供对应的处置流程,当患者出现危急或预警心电报告后应对接胸痛中心,立即启动胸痛中心救治流程,打通院内外患者救治绿色通道,确保危急或预警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4.1.4.2对于慢病患者,依据危险分层制定相应随访方案和流程,心电诊断中心通过心电信息系统实时将心电图报告信息传输至胸痛中心和医院慢病管理平台,实现患者信息共享。

4.1.5业务标准:心电图诊断服务不仅是院内诊疗的常规检查手段,更是院外患者救治工作的起点,应当确保院内、院外心电诊断服务的同质化.

4.1.5.1心电诊断院内业务流程

参照常规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检查操作指南(简版)》(2019)和动态心电图《2017动态

心电图国际指南和专家共识(更新)》要求。

4.1.5.2心电诊断院外业务流程

实时采集患者心电数据,远程传输到心电诊断中心进行实时诊断分析,并及时报告危急值和预警值,第一时间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救治患者。具体流程:

1)由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使用心电诊断中心统一配置的设备和系统负责心电信息采集、医嘱输入、费用收取和心电图上传等操作;

2)上级医院心电诊断中心可由本院医生在线读图,也可借助有资质的第三方平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心电报告的审核,并及时将诊断报告通过心电信息系统返回给基层医疗机构;

3)上级医院心电诊断中心或第三方平台对心电图标注“危急”并且审核通过后,心电诊断中心信息系统自动向患者本人或紧急联系人(如果留有电话)、主管医生(如果留有电话)发送紧急提醒,同时报告签发医生需在10分钟内电话联系基层医疗机构相关医务人员(若为第三方读图平台判读则由第三方平台联系)。

4)基层医疗机构相关医务人员应按照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要求,在上级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紧急处置患者,必要时尽快启动120转运至上级医院胸痛中心。

5)遇到危急心电图患者,各方各司其职,方便患者,避免延误,快速救治,提高救治的良好效果。

4.2设施设备要求

4.2.1院内设施设备要求

4.2.1.1心电设备:基本要求配备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或十八导联心电图机若干,用于院内门急诊、发热门诊或住院患者等重要临床部门的心电采集;若干可穿戴心电记录仪用于院外监测或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监测。涉及以上设备需已完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

4.2.1.2心电诊断工作站:心电诊断中心需具备用于诊断院内及院外上传的心电数据诊断工作站,有条件的医院建议设置动态心电数据分析的工作站。

4.2.1.3心电信息系统:应满足区域内医疗机构使用需求,包括县医院、其他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诊所等。

4.2.1.4医疗诊断级别的移动诊断平台:可利用现有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心电数据收集,收到危急值预警报告后可进行诊断。

4.2.1.5网络部署方案及安全:入网医院根据自身需求,采用本地部署或云部署等方案,建立连接区域内医疗机构、家庭用户网络。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通过验证的心电人工智能系统,作为心电诊断中心危急预警、辅助诊断及管理工具。

4.2.1.6通讯数据安全:心电数据通讯应符合通用通讯标准,采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进行实时双向验证,保障用户隐私数据安全,符合网络安全三级等保评审要求。

4.2.2院外设施设备要求

4.2.2.1其他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台十二导联心电设备,有条件配备若干可穿戴式动态心电记录仪。

4.2.2.2社区心电筛查:有条件配备至少2台可穿戴心电记录仪用于采集居民的心电数据。

4.3其他要求

4.4.1培训教育机制:建立针对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培训教育体系以及对院外监测用户的定期科普培训,以提高院内外相关区域内医疗机构体系内人员的协同救治能力,保证重症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5心电诊断业务与技术要求

5.1诊断服务内容

心电诊断中心须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心电图诊断服务,包括但不仅限于常规十二导联、床旁心电图诊断与筛查、围手术期心电检查、有条件提供十八导联及24小时或长时程动态心电图诊断等。具体诊断服务内容和要求包括:

5.1.1院内诊断服务

5.1.1.1具备医院信息系统条件的服务流程:

1)门诊或病房医生通过医生工作站下达医嘱并开具申请单;

2)采集心电数据传输到心电信息管理系统;

3)回传至申请医师的医生工作站并进行诊断。

5.1.1.2不具备医院信息系统条件的服务流程:

1)通过心电信息管理系统服务器直接开具申请单;

2)通过身份证、手机号等获取患者身份确认信息;

3)完成采集、报告诊断。

5.1.2院外诊断服务

院外诊断服务需具备远程实时双向传输的信息系统做支撑,将患者在院外采集到的心电数据实时传输到心电诊断中心,由专业的心电诊断医生进行实时分析、诊断,并将诊断结果及时反馈给患者或基层医疗机构。

具备院外信息系统条件的服务内容包括:

1)患者至基层医疗机构,包括其他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就诊;

2)社区心电筛查,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心电数据采集,通过网络传至心电诊断中心进行报告判读,及时回报危急值;

3)鼓励开展高危患者院外心电监测服务,监测周期通常为3-6个月,监测期间患者定期或自觉不适时采集心电图上传;

5.1.3心电诊断报告的规范性

静息心电图报告应保证需采集心电图患者的信息全面、完整,且保证报告内容全面、完整及诊断术语规范;动态心电图报告规范内容需涵盖受检者基本信息、心律资料、心率变异性分析、特殊事件描述等。具体内容应包含:

5.1.3.1心电图检查患者信息:除注明记录条件外,数据检查端医疗机构的单位名称/操作者姓名,患者的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院内心电图检查报告还需门诊号或住院号、病区、床号)等信息;以及心电图采集时间/检查的上传时间。

5.1.3.2心电图检查报告内容:签发机构名称、报告医生/审核医生签字;远程心电图诊断应做危险分级,将心电图区分为危急、预警、普通;心电图报告下方可有提示“该报告仅供临床参考”字样。

5.1.3.3心电图诊断报告信息:心电图报告显示每导联不低于5秒的心电图;心电图记录参数在心电图报告中明确标记,包括:心率、电轴、P-R期间、QRS时限、Q-T间期;心电图诊断书写要求规范。

5.1.4心电诊断报告的准确性

心电图诊断结果应包含心电诊断报告内容和心电图危险分级。心电诊断报告内容包括首要诊断术语(心电图常用术语)、次要诊断术语(心电图与临床均可应用的术语)、修饰性词汇和简明比较性术语,并遵循术语的应用和配对规则。

5.2危急内容管理

建立危急值管理机制,根据《远程心电图危险分级诊断的中国专家共识》要求明确危急值三级分级,根据不同的危急值等级采取包含随访、救治等相应的处理流程。

5.2.1危急值三级分级管理机制:危急值分危急、预警、普通三个等级,根据不同的危急值等级采取相应的处理流程,对应建立用药及抢救措施。

5.2.2危急心电事件随访制度:建立危急心电事件随访档案,在事件的即刻、24小时、72小时对患者或紧急联系人进行随访,跟踪、监控事件的进展。

5.2.3危急值处理流程:制定危急心电图者处置流程图,规范、准确地记录危急值报告;患者完成救助后,第一时间记录危急值处理结果;心电诊断中心将在报告危急值24小时后对患者进行二次回访,72小时后将进行第三次回访。

5.3信息化平台建设

根据心电诊断中心常态化运行工作的需要,各心电诊断中心应定期针对本中心的数据开展回顾和分析,根据回顾和分析结果进一步完善建设运行和其他相关工作。建议各心电诊断中心借助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质控平台,依托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专家委员会进行定期数据分析并反馈。数据上传具体要求如下:

1)及时性:应保证系统网络7*24小时畅通,确保所有心电数据实时上传。

2)完整性:上传的心电报告应符合报告规范,心电危急值病例要求关键时间节点的记录完整性应达到100%,以便能够及时根据患者的评估情况合理救治。

3)真实性:患者信息及医生签发报告均实名制,确保所有心电数据真实可信。

4)溯源性:心电诊断中心需对心电采集时间、上传心电诊断中心时间、心电诊断中心接收时间、心电报告回传时间以及危急值报告时间各关键时间节点进行溯源,并要求尽可能精确到分钟。

6组织管理保障

6.1组织架构

6.1.1心电诊断中心管理委员会

医院发布成立心电诊断中心管理委员会的红头文件,由院长或分管副院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主要主持心电诊断中心的日常工作,并配置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心电诊断中心常态化运行。中心委员会应积极联动相关部门,协调区域内相关资源,加强与院前急救、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和心电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心电诊断中心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

6.1.2人力资源部门

心电诊断中心管理人员需参加全国心电培训项目,通过考核的心电诊断技师可获得心电诊断资格,以解决部分诊断中心现有心电人才不足、服务能力不够的问题。人力资源部门应协助心电诊断中心做好人才考核、选拔、晋升工作(包括心电专家、心电诊断医师、心电操作技师等专业人才),建立心电人才库,逐步完善人才队伍,以提升心电诊断中心运行效果和服务水平。

6.2制度建设

心电诊断中心应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强化中心管理,保障工作成效和常态化运行。

6.2.1会诊制度:为保证心电图诊断的准确性,及时性,应建立完善的双向心电会诊制度(向上级医疗机构请求会诊和下级医疗机构的会诊请求),确保针对院内和院外传输的心电图可以出具实时诊断报告。

6.2.2会议制度

制定会议制度促进心电诊断中心常态化运行和效果。内容主要包括:

6.2.2.1联合例会制度

建议每半年定期召开一次。参会人员包含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心电诊断中心委员会全体成员,心电诊断中心、胸痛中心相关人员、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等,主要协调院内资源,解决心电诊断中心建设、运行以及与胸痛中心联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保障。

6.2.2.2持续改进会制度

建议每季度定期召开一次。参会人员包含心电诊断中心委员会全体成员,心电诊断中心、胸痛中心相关人员等,由心电诊断中心主任主持,主要进行各项数据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阶段性目标和工作计划。

6.2.3信息网络安全制度

心电数据通讯应符合通用通讯标准,采用加密技术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进行实时双向验证,防止数据传输中出现的数据损害或丢失,切实保障用户隐私数据安全。

6.2.4培训制度

心电诊断中心主任应提出明确的培训目标和完整的培训计划。培训对象应包括针对院内人员、区域内临床医师以及区域内群众。培训内容包括心电图判读,特别是高危心电图的识别,也包括院前急救人员和乡村基层医务人员心电图机操作和标准心电采集能力的培训。

6.2.5宣传教育

履行区域内公众教育义务。通过多种方式例如网络、电视、电台、自媒体、平面广告等坚持宣传工作的长期开展,内容应覆盖且不仅限于疾病知识科普。

6.3运行保障

6.3.1组织保障:由上级医院牵头,签订心电诊断中心与各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协议,协议应包含各方人员组成、职责分工、各项流程、收费和分配原则等,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逐步加以完善。

6.3.2联动保障:心电诊断中心应以满足为本院其他科室和下级基层医疗机构提供7*24小时不间断远程诊断服务为目标,对暂时不具备条件(数量规模应能确保实现7*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心电诊断中心,可向上级医疗机构或借助第三方平台确保中心工作正常运行。

6.3.3业务保障:为确保区域内心电诊断中心协作系统可持续良性运行,心电诊断中心有责任和义务为基础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教育培训等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应向心电诊断中心定期支付心电诊断、会诊等相关服务费用。

7心电诊断中心运行机制

7.1工作机制

心电诊断中心应定期开展中心运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回顾,以评估中心阶段性运行的效率和效果,并开展运行监督和持续改进工作。

7.2工作要求

心电诊断中心应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中心阶段性运行目标,并根据目标值建立持续改进工作计划,以保证中心常态化运行和效果。原则上应每年修改一次目标值以体现持续改进工作的效果。持续改进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7.2.1心电设备村级配备率≥80%(心电设备村级配备率=配备心电设备的行政村卫生室数/县域内行政村卫生室总数x100%)

7.2.2每万常住人口心电诊断中心开展远程心电诊断数量呈现持续增加趋势(每万常住人口心电诊断数量=远程心电诊断人次数/县域内常住人口数)

7.2.3心电设备上传心电图总量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心电设备上传心电图总量=各心电设备上传心电图总量)

7.2.4院外心电设备上传心电图总量呈现持续增加趋势(院外心电设备上传心电图总量=各院外心电设备上传心电图总量)

7.2.4平均每台设备月均上传心电图数量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平均每台设备月均上传心电图数量=月均上传心电图总量/设备总数)

7.2.4平均院外每台设备月均上传心电图数量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平均院外每台设备月均上传心电图数量=院外月均上传心电图总量/院外心电设备总数)

7.2.3院外心电设备使用效率呈现持续增加趋势(院外心电设备使用效率=当月(采集来源为非本院心电图数量≥10份)的设备量/非本院设备总数量x100%)

7.2.4心电图采集至心电图完成诊断报告的时间≤20分钟(心电图采集至心电图完成诊断报告的时间=心电图完成诊断报告的时间-心电图采集开始的时间)

7.2.5心电图检查报告准确率≥95%(心电图检查报告准确率=诊断报告准确的心电图数量/抽检心电图总数x100%)

7.2.6危急、预警心电图报告占比呈现持续增加趋势(危急、预警心电图报告占比=当月危急、预警心电图数量/当月心电图总数x100%)

7.2.7危急心电图采集完成至心电图诊断时间≤10分钟(危急心电图采集完成至心电图诊断时间=心电图诊断完成时间-危急心电图采集完成时间)

7.2.8危急值报告后心电诊断中心联系到危急心电图者或责任医生的时间≤10分钟(危急值报告后心电诊断中心联系到危急心电图者或责任医生的时间=心电诊断中心联系危急心电图者或责任医生的时间-危急心电图审核完成时间)

7.2.9危急心电图检查结果与医院临床诊断一致率≥90%(危急心电图检查结果与医院临床诊断一致率=危急心电图检查结果与医院临床诊断一致的心电图量/心电图抽检总数x100%)

7.2.10危急心电图者受上级医疗机构诊疗比例≥90%(危急心电图者受上级医疗机构诊疗比例=接受上级医疗机构诊疗的危急心电图者数量/心电图抽检总数x100%)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