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他们用如期而至的陪伴 把一群老人宠成了孩子
“这是我的”、“这是二楼的老李的”、“这是我吗?哈哈哈,我自己都认不自己”…松江方松敬老院内,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拿着一沓相册,如孩童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一旁的链家义工,有的在旁边为老人小声提醒一句,有的在来回忙碌搬运物料、安置桌椅。每个月月初,他们如约而至。在过去的三个月,就是这群链家义工们带来了欢声笑语,和松江方松敬老院的老人们慢慢地从朋友变成温暖的家人。也正是在一次次的陪伴中,公益的种子在链家人心田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老人们的“小确幸”
11月4日,链家义工社成员从上海各区域一同奔赴松江方松敬老院,经过2个半小时的颠簸,16位链家义工准时相聚在敬老院。
热情的老人们早已等候在门口,笑容可掬地寒暄着,“你们又来啦!”“快进来坐”……这次到访,链家的义工成员依然事先做好了精心设计,为老人们准备了形式丰富的活动。
在一起观看了上次活动的照片后,义工带着老人开始做手指健身操。搓手心、搓手背、弯手指、张开五指、点指尖,看似简单的五个动作,但对于一些年纪大的老人来说,很难独立完成。
义工们就俯身手把手教,反复教,耐心地教,直到他们会自己重复这些动作。之后还设立了比赛环节,对能够独立按照顺序完成手指操的老人给予小礼物奖励,礼物虽小,却让老人们爱不释手,直夸工作人员“贴心”。
接下来的涂色游戏更是让老人们过了一把当画家的瘾。每个人都拿到了心仪的卡通涂色书和彩色笔,按照指示认真的做起来,虽然有的老人手抖抖索索,有的老人不得不眯着眼睛才能看清线条,但这不影响大家参与的热情和认真,渐渐地,画面丰富起来,变得五彩斑斓,看着自己的画本,老人们满意地笑了…
“一些很简单的事情就能让他们快乐起来,只不过是做做手指操,涂涂颜色,老人们都做的很开心,看着他们的笑容,感觉我们的活动很有意义”,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敬老活动的链家义工张晓红对第一次来敬老院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
深受欢迎的公益使者
张晓红陪伴的是86岁的潘永兴老人和73岁的陆德兴老人,“潘爷爷面目慈祥,你为他做的任何事情,他都会和你说谢谢并伴着一个致敬的手势;陆叔叔是8月举办的生日会的寿星之一,思路清楚,手脚利索,还会经常在Ipad里下棋、看电影,聊到最后我们互换了手机号码并且加了微信…”
对于陪伴的老人,张晓红如数家珍,直到现在,想起陆德兴老人在与义工分别时说的那句“我没有女儿”,张晓红当时感觉“空气颤抖了一下”,“一般老人上了年纪之后,性格就会变得有些像小孩子一样,需要晚辈陪伴,时不时还要哄一哄。”
被深深触动的不止她一人。每月月初的第一个周五,是上海链家义工探访敬老院的日子。每次到访,义工们都会精心设计节目,认真筹备,还会细心统计当月过生日的老人,为他们准备生日礼物,写生日贺卡。
“原以为需要我们的热情去调动老人的气氛,结果是被老人的真诚热情感染到。在送老奶奶回房间的路上,奶奶手紧握着我的手,很久没有感受这种陌生人间非常直接的信赖,很温暖。”
让孝亲敬老成为常态
2016年6月上海链家公益基金会旗下成立了上海链家义工家园,同期建立孝亲敬老项目,希望通过敬老助老,关爱孤寡老人,向全社会传播孝道文化,同时也让员工深刻理解企业理念。
通过一个月认真的探讨项目、完善架构、学习优秀经验。2016年8月5上海链家孝亲敬老项目正式启动。孝亲敬老项目基地设立在松江方松街道敬老院,上海链家公益基金会与院方签署一年服务协议。承诺每月至少一次敬老活动,并对特殊孤寡老人进行结对服务。
孝亲敬老是一个持久性的公益事业,而非一时激情的慈善行为。做好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作为企业公益的实践心得体会是,上海链家总经理、链家集团副总裁邵非指出,作为企业公民,企业最大的公益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其次,企业公益的另一个层面是在社会公益层面援助弱势群体,通过产品和服务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因此,他希望社会各界关注老年群体,能够对养老事业给予一定的帮扶,“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为孤独的老人提供更多帮助和陪伴,他们才能生活得更愉悦。正因如此,在上海链家内部,一颗颗爱心种子在每个链家人心中发芽、成长,并努力投身到身边社区的公益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