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概说
哥的救生圈!”(田昌令:《哥妹戏小船》);“两手牵心月下行,相思湖畔语轻轻。路边花草伸长耳,未料风儿已抢听。”(谢玉婵:《偷听》)。这两首竹枝词,前一首中“戏语”相当风趣,山哥不识水性,自然只有让水妹当他的救生圈了;后一首用花、草、风都满生好奇心,用“花草伸长耳”、“风儿抢听”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情节来烘托两位青年人的悄悄话,既显得语言风趣灵动,又出人意料。
再看这首:“对门岭上一丘田,妹唱歌声顺风传。情哥听得心发痒,下田插秧肩并肩。”(彭坚:《大安竹枝词》)词中四句很像是电视剧中的四个镜头,在情节上有开始,有发展,有结局,真个是“入景入情入画,有声有色有诗”。“心发痒”是“心动”的通俗说法。“情哥听得心发痒”说得很直率也很诙谐,“下田插秧肩并肩”很果断、干脆。爱情源于生活,劳动中孕育出了爱情。
民俗竹枝中的一些作品,也有语言很风趣的。“竹子拍拍韵律开,阿哥阿妹跳起来。香腮虽美切休看,夹住脚儿恐难抬。”(丁金霞:《题竹竿舞》)。
在现代生活题材的诗中这类风趣的语言同样有用武之地:“空中巴士上天桥,大圣停云忘上朝。筋斗一翻来比试,眨巴猴眼捻毫毛。”(沙月:《轻轨竹枝词·之二》);“小凳一溜摆一排,钟情地上看脏鞋。一经发现目标到,蜂拥上前扯过来。”(沙月:《擦鞋嫂竹枝词·擦鞋排档》)。“加班电话紧催急,车辆人员俱到齐。现场又传新指示,上司顺访再延期。”(张少林:《竹枝词·节日记趣之加班》)。
总之,竹枝词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语言风趣幽默,清新灵动。语言的鲜活性,成为体现竹枝词这种文体的主要风貌之一。
(三)艺术上的倾向性――民歌风格。
最早的《竹枝》是能唱的民歌。《刘梦得文集》卷九所载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中说:“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歌,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民歌诗风或朴实,或清新,或含蓄,或直率,无古奥之语,多用谐音、双关、顶真、夸张、呼应、比兴等修辞手法。刘禹锡所作《竹枝词》,是他学习民间《竹枝》后的结晶。他汲取了民歌的艺术精华,把文人的艺术修养注入《竹枝词》中。历代竹枝词传承了民歌清新的风格和表现手法,使之成为一道雅俗共赏的精神大餐。下面谈谈竹枝词中几种常用修辞的运用:
双关手法的运用:双关是指词语、句子除表面意思外,还关涉、隐含另外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诗的意境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双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谐音双关。以谐音现象来达到双关的常用字有“莲”(与“爱怜”的“怜”双关)、“藕”(与“配偶”的“偶”双关)、“梨”(与“分离”的“离”双关)、“霜”(与“成双成对”的“双”双关)、“晴”(与“情感”的“情”双关)、“丝”(与“相思”的“思”双关)。由于民歌中的恋歌相当多,所以谐音字大都与“情”有关。
例如: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写的这首描写男女爱情的竹枝词历来脍炙人口。这首词采撷了巴土民歌的精华,我们可从土家族流传已久的情歌中,找到它的原始形态。土家族情歌有一首是这样唱的:“你看天上那朵云,又像落雨又像晴。你看路边那个妹,又想恋郎又怕人。”这两者相比,虽然看似形式一样,内容相近,但仔细品味起来,自有文野之分,雅俗之别。又如,当代童福生写的《蔗棚言情竹枝词·之二十八》:“小小园地一扇墙,苦瓜丝瓜种两旁。郎吃苦瓜苦想姐,姐吃丝瓜思想郎。”这两首竹枝词都使用了民歌中常见的谐音双关修辞手法。刘禹锡的那首先用“东边日头西边雨”加以铺垫,将少女希望意中人对自己“有情”的这一微妙心理含蓄地唱了出来。这是利用词中的“晴”与“情”两字的读音相同来双关,使人由晴雨之晴联想到情恋之情。童福生的这首则是利用“丝瓜”之“丝”与“相思”之“思”的谐音来双关,把“郎”的相思之苦,“姐”的相思之切巧妙地表现出来。而这一切却又是以“小小园地一扇墙,苦瓜丝瓜种两旁”为起兴、“见瓜思人”的构思来完成的。
竹枝词谐音双关当然也不完全都是关“情”的内容,也有与“情”无关的,问题在于作者要有心去构思。像这首:“冠小身轻爱唱歌,半天蹲点泡鸡窝。只生一个单黄蛋,振翅高呼‘嘎嘎多’。”(曾建开:《母鸡生蛋》)萍乡方言中将蛋称为“嘎嘎”,而“嘎嘎多”是模写母鸡生完蛋后的鸣叫声。这首竹枝词中以“冠”与“官”谐音双关,以母鸡的“蹲点”(即“泡鸡窝”)与干部下基层挂点工作的“蹲点”同词语双关,辛辣而形象地讽刺了某些党政机关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与工作漂浮、夸大政绩的官僚主义作风。
另一种是句意双关。如:“不信权威不敬神,竹枝声里唱情真。弄舟何惧潮头站,自是风波浪里人!”(徐长清:《有感》);“朝朝横帚扫残星,夜夜华灯待扫明。大院侯门最难扫,浊流腐气总盈盈。”(田昌令:《街道清洁工》);《有感》中后两句表面上是说江中弄潮的大无畏气慨,我们只要结合它的首句“不信权威不敬神”来理解,便知道实际上说的是作者在社会生活中讲正气、敢于坚持真理的人生态度。《街道清洁工》中“浊流腐气总盈盈”表面上是说侯门大院里的垃圾的难闻气味,实质上则是指的某些官僚的腐败现象。
顶真手法的运用:顶真,也作顶针。它是指在诗歌中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起头。例如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歌中的“白云”与“白云”、“长随君”与“长随君”、“君”与“君”、“湘水”与“湘水”等四处都用了顶真修辞手法。各地几乎都有一些用顶真手法写成的歌谣流传民间。江西萍乡地区就曾流行这样一首童谣:“瘌痢古瘌剥皮,上山打野鸡。野鸡又打不到,瘌痢古学剃脑。剃脑又剃不光,瘌痢古学装香。装香又点不着,瘌痢古学挖勺……”这首童谣比较长,它运用了一连串的顶真技巧,既显得诙谐有趣,而且又便于记忆。在历代的竹枝词创作中,同样有不少使用顶真手法的例子。元代周巽的竹枝词:“滟滪堆前十二滩,滩声破胆落奔湍。巴人缓步牵江去,楚客齐歌行路难。”词中一二句中的两个“滩”字、当代竹枝词“乘舟侧卧听蛙鸣,隔岸喜传柳笛声。婉转撩人三分醉,醉我七分吹笛人。”(温华根:《夜游东风水库》)中三四句之间的两个“醉”字、“桥头暮色苍茫里,谁把清箫独自吹?吹到夜阑星斗落,风寒露冷未知归。”(何建洋:《萍乡风物竹枝词》)中二三句之间的两个“吹”字、“郎在溪头浣绩麻,侬在溪边撒落花。落花随水似侬意,粘上绩麻到侬家。”(姚茂初:《浣绩麻》)中二三句之间的两个“落花”、“山有仙汤好煮茶,茶乡儿女竞风华。华笺流布阳春韵,韵到平常百姓家。”(王义钫:《茶乡竹枝词》)中所有句与句之间都运用了顶真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如“茶”、“华”、“韵”等字。
夸张手法的运用:夸张是指在文艺创作中突出所要描写的对象某些特点的一种修辞手段。赖盛庭有一首《竹枝词·深圳见闻》:“有巢儿女斗婵娟,建起高楼耸九天。仙女从今休浪笑,应知民宅在窗前。”他在创作时通过大胆的想象,把深圳的民宅描写成高入云天,已经耸立在月宫仙女的窗前了。这首诗通过运用艺术上的夸张,将深圳人的豪气、经济的飞速发展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表现出来了。这比那些直说这房子怎么怎么高,深圳怎么怎么好的作品自然更具有美的意境,更能够能给它的读者以艺术上的享受。当代竹枝词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还有不少,如袁岳岗的《新疆竹枝词》:“天山雪岭接棉田,雪与棉花一样妍。笑杀新来川妹子,棉花开上九重天。”因雪花与棉花都是同一颜色,故“棉花开上九重天”的夸张显得很自然。又如吴晃这首竹枝词:“客家靓妹好歌声,赛过黄鹂树上鸣。一串山歌飘落水,三年还漾满江情。”(《客家妹子》)诗中通过将“一串”与“三年”的对比,运用夸张手法把客家妹子清亮甜美歌声的感染力渲染得很足。
竹枝词的民歌风格还表现在它的作者熟练运用通俗的比喻、句与句之间的呼应、比兴等手法来完成意境的营造。
比喻手法的运用:如:“情窦初开走老关,新打镰刀难拐弯。心里犹如打战鼓,面上好比火烧山。”(王庆国:《初恋》)这首竹枝词一连用了三个民间熟语作比喻,来描述情窦初开的少女第一次上意中人家时的娇羞心理状态。其中第二句俗语“新打镰刀难拐弯”用的是暗喻,而“打战鼓”、“火烧山”用的是明喻。非竹枝词的诗中虽然也常用比喻修辞手法,但是像这种使用俗语和熟语入诗作比喻却是极其罕见的。
呼应手法的运用:呼应是指利用同一词语或用同一个字组成不同的词汇在诗中的反复出现,或安排不同主体的互相联系或照应。呼应往往与词汇的重复、词语的对比等形式交错出现,这也是民歌创作中的常见技巧。请看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江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词中的“红花”与“花红”、“春水”与“水流”交替出现,两两相呼应;第三与第四句则用“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作对比。又如清代学者朱彝尊创作的《鸳鸯湖棹歌》:“秋水寻常没钓矶,秋林随意敞柴扉。八月田中黄雀啄,九月田中黄雀肥。”一二句中的“秋水”与“秋林”、三四句中的“八月”与“九月”、“黄雀”与“黄雀”,均属两两呼应,且呼应中有对比。“似郎年少妾殷勤,水色山光死不分。外湖水是里湖水,南峰云挽北峰云。”(《西湖竹枝词》)词中别出心裁地用水色和山光的互相依存、互相辉映的自然景色来比喻爱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它也是通过“里湖”与“外湖”、“北峰”与“南峰”的呼应来完成构思的。
呼应修辞手法在当代人的竹枝词作品中也大量存在。如:“玉女峰前哥开山,袁河岸边妹摆摊。山高水长情意好,手机传情山水间。”(王定增:《竹枝词·之三》);“萍草青青萍水清,萍乡老表最精明。北面正造工业带,东面又筑安源城。”(朱焕龙:《竹枝词·之一》);“郎在山上打山歌,妹在塘中赶鸭婆。郎是妹心云一朵,妹是郎心一支荷。”(刘政生:《竹枝词·之一》);“金秋十月霜满天,茶桃累累红半边。姐像茶桃郎像叶,茶桃茶叶两心牵。”(刘政生:《竹枝词·之十一》);“老牛辛苦力耕耘,到头吃粗马吃精。世间难免不平事,不平多了不太平。”(刘炳继:《泉田竹枝词》)。王定增的那首,前两句中将“哥开山”与“妹摆摊”进行对比,末句“山水间”与前一句中的“山高水长”相呼应。朱焕龙的那首首句中用“萍水清”与前面的“萍草青青”相呼应;而第二句中又以“萍乡”与首句相呼应。刘政生的《竹枝词·之一》中两次用“妹” 与“郎” 相呼应,在呼应中又有对比,这是不同人物主体之间的呼应;他的《竹枝词·之十一》中“茶桃”一词在后三句里出现了三次,在重复与呼应中产生了回环往复的美感。刘炳继的《泉田竹枝词》中,末句的“不平”与前一句的“不平事”相呼应,同时末句中的“不太平”又与句首的“不平”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对比。由世间不平事的“难免”到“不平多了不太平”,说明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发人警醒与深思,收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以上几例都是典型的民歌手法。在近体诗中,避重字犹如避瘟疫一般,而在民歌中重字重词却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重字重词只要运用得恰到好处,便会使整首诗生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兴手法的运用:对于什么是“兴”,古人众说纷纭,多数人取朱熹的说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近人朱自清说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综合各家的解说,可以说兴一般兼有发端(即开始。“兴”的本义是“起”)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骏马须配好雕鞍,阿哥帅气我心欢。见他身边妹一串,半熟葡萄甜又酸。”(曾建开:《伊犁竹枝词·之五》);“要吃鲜果双手栽,要走大路双手开。阿哥有心能致富,先要动手干起来。”(刘政生:《竹枝词·之十五》);“柴靠青山菜靠园,南山竹子靠发鞭。鳏寡老人靠政府,燕子作窠靠屋檐。”(刘萍高:《竹枝词·之一》);“青山依旧对孤村,三月桃花独占春。对镜娇妆朵朵好,抬头不见赏花人。”(伍三平:《桃花》)。《伊犁竹枝词·之五》首句以“骏马须配好雕鞍”起兴(先言他物),用“雕鞍”配“骏马”的关系来隐指阿妹“我”与阿哥的关系,为后面描写一群姑娘争相亲近“我”的意中人阿哥时“我”的既得意又有些醋意的心理活动作铺垫。“骏马须配好雕鞍”一语也切合新疆牧民的生活环境。刘政生《竹枝词·之十五》中以“要吃鲜果双手栽,要走大路双手开”起兴,用浅显朴素的比喻来说明一个要享受就必须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的道理,为后面的劝说“阿哥有心能致富,先要动手干起来。”增强了说服力。刘萍高的《竹枝词·之一》,以“柴靠青山菜靠园,南山竹子靠发鞭”起兴,来说明只有政府才是鳏寡老人的根本依靠。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还用了“燕子作窠靠屋檐”来继续加以补充,这就有点像修辞学里讲的“博喻”了。竹枝词《桃花》则以“三月桃花独占春”起兴,用桃花的美艳来隐喻对镜自赏的美貌年轻未婚女性,为描述这女子对于意中人偏偏此时却没来找她而感到惆怅的心理作了铺垫。
竹枝词的语言不完全是平民语言,但也不完全是文人语言;我认为它的语言是文人向民歌学习过程中的语言,是仿民歌而稍高于民歌的语言。竹枝词这种体裁是民歌与七绝的结合部,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边缘体裁。作为文人,想要写出和民歌一模一样的语言是困难的,因为文人的骨子里已浸透了文人的气质,文学修养不一样,生活圈子不一样,语言习惯不一样,想做到语言上完全相像是学不来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谁要想写作竹枝词,不学习民歌语言与修辞却又是写不好的。
以上论述了竹枝词的三个特征。另外竹枝词还有两个明显不同于七绝的地方:
其一,竹枝词可直接引用民谚民谣,或将这些民谚民谣经过提炼后入诗。如:“劝君莫学胡长青,贪财贪色慕虚荣。利剑一挥呜呼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罗庆成:《劝君》)这首竹枝词末句就是直接采用民间歇后语“竹篮打水――一场空”入词的。又如:“谣书红纸保儿郎,路口村头贴上墙。‘过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光。’”(曾建开:《民俗竹枝词·“叫儿郎”广告》)张贴“叫儿郎广告”,是民间旧传的一种用来治疗小孩惊吓哭闹的民俗。小儿长期哭闹,家无宁日,于是请人用毛笔在红纸上书写十余张“叫儿郎广告”,在路口、村头的墙上、树杆上或电线杆上四处张贴,如果过路的人看到后将这广告歌谣念上几遍,据说家中的小儿便不会再整夜哭闹了。那红纸上面的歌谣谣辞为:“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叫儿郎。过路君子念一念,一觉睡到大天光。”用红纸书写是为了吸引路人的眼球。“月下侧闻短笛声,近询弄管是孤丁。一人吃饱全家饱,入夜难捱寂寞情。”(田昌令:《夜闻笛声》);“一人吃饱全家饱”一语显然是将俗语“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改造过来的。刘藜光写有《竹枝词·莫效猴儿》一组,其中每一首结句都是用了一句熟语,用得却是恰到好处,语言很是幽默俏皮。这里引用其中三首:“人生百年过匆匆,进取贪求莫混同。莫效猴儿扳玉米,到头却是一场空。”“江河湖海有低潮,人到耆年锐气消。莫效猴儿追落月,这山望着那山高。”“显微镜下看功劳,蚊子居然变巨雕。莫效猴儿拿大顶,尾巴翘得比天高。”
其二,竹枝词格律较近体七绝宽松。严格说起来,竹枝词在平仄方面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格律,因为历史上竹枝词句式都是以不合七绝平仄律的居多,所谓竹枝词“以民歌拗格为常体,以七绝为别体”的结论,也只是与七绝的比较而言的。拗体,即指不按律、绝体的平仄规范的诗体。压平声韵的竹枝词除了“七字四句、第三句末用仄声字、大体上压韵”外,在格律上没有其他要求。正因为这样,即使是不懂得近体诗格律的人也能够创作竹枝词,这样就便于学诗者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所以创作竹枝词是初学作诗者通向近体诗创作的一条极好门径。实际上人们读一首竹枝词,首先不是欣赏它的什么格律,而是欣赏它的意境,即有没有诗味。唐代竹枝词的鼻祖刘禹锡做的十一首竹枝词,仅有一首完全合七绝格律。当然,我们也用不着反对用七绝的格律来做竹枝词,但是一味强调非得用七绝平仄律来做竹枝词,则是有悖于向民歌学习的初衷、抹杀了竹枝词与七绝在体式上的根本区别。一些地方竹枝词中,大量使用地方方言,平水韵中有些是平声的字,可能有些地区却读成仄声,也有相反的情形。遇见这种情况,套平水韵韵部是行不通的。所以其他地方的读者读这类竹枝词就认为不合七绝平仄了,甚至出韵了。在压韵上,竹枝词允许用地区方言读音压韵,这在近体诗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当代搜集、出版、研究、创作竹枝词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搜集、研究竹枝词的专家不乏其人,这里仅举影响较大的几位为例。1962年8月,北京出版社曾出版由路工编写的《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但后来便没了下文。1987年,广东中山大学的李廷锦教授与广东省教育学院的李畅友教授合编,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历代竹枝词选》。同年,航羽辑录的《历代竹枝词选》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雷梦水是北京的一位目录版本学家,他从历代诗集中搜集到的竹枝词数量非常可观。他与潘超等合编的全六册本《中华竹枝词》,于1997年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华竹枝词》一书从专集、诗文集和方志等历史文献中,汇集从唐朝到民国初年一千二百多位作者的竹枝词两万一千多首。作品内容涉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台、港、澳),通俗生动地反映了各地名胜古迹、人民生活、风俗民情、物产和历史沿革。曾任安徽大学教授的丘良任,退休后定居在北京,他在北京图书馆抄录到了一千多种竹枝词,计两万余首。丘良任先生并不限于只做搜集整理竹枝词的工作,他自己也创作了不少竹枝词。在充分掌握材料的基础上,丘先生写了《竹枝词与中华各族民俗》、《竹枝词与研究》、《略论竹枝词特点及其研究价值》等文章,用《竹枝词》中保留的古史和民俗资料与古籍相印证,为古史和民俗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学者任半塘先生作《竹枝考》,他在考证竹枝词的格律时认为竹枝词“以民歌拗格为常体”,“以七绝为别体”。1992年,台湾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翁圣峰发表硕士论文《清代台湾竹枝词之研究》,全文共分七章,试图探本寻源,辨清竹枝词与诗、词、曲的关系,以及从雅俗观念的不同角度分析清代台湾竹枝词的性质,并分别探讨其与七言绝句、比兴观念等问题的关系。北京市诗词学会会长段天顺先后发表了《漫话竹枝词》、《竹枝词与时代精神》等论文。四川大学中文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墙峻峰撰写了《唐代的文人竹枝词》的论文。2003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的史学教授王子今发表《唐代三峡“竹枝”:一种文学现象的历史地理学考察》的论文。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忠振撰写的《历史学视野中的竹枝词》一文,对《历代竹枝词》(由王利器先生倡导辑录,主要编纂者王慎之女士、王子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版)一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评价。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晓霭撰写了《<竹枝>歌唱在宋代的变化与<竹枝歌>体》。湖北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吴艳荣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上发表了《近三十年竹枝词评述》,对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全国竹枝词研究状况作了比较全面的梳理。
其它作者有关竹枝词研究的论文亦常散见于一些书刊或网站论坛。近二十余年,各种地方性的竹枝词选本亦时有出版,如林孔翼辑录的《成都竹枝词》、徐明庭辑录的《武汉竹枝词》、顾炳权辑录的《上海历代竹枝词选》、王广福等编注的《中国三峡竹枝词》、李孝友笺注的《清代云南民族竹枝词诗笺》、笔者辑录的《楚萍竹枝词》等。民国时期的竹枝词当不在少数,但目前这方面的资料搜集整理非常有限,只看到一些零碎的资料,也未见民国竹枝词的专集出版,专门的研究文章也难以看到。在这一研究领域尚属薄弱环节,还有待于有关专家们的努力发掘。武汉有一位网名叫“沙月”的女子,她专事搜集武汉竹枝词作品和有关竹枝词的文章,而且也创作竹枝词。她将这些竹枝词作品和有关文章都存放在自己建的《竹枝词广场》博客里面。
搜集、整理、出版和研究历代竹枝词无疑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然而繁荣当代竹枝词的创作,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与社会学的价值。当代竹枝词的创作活动从未停止过,在当今出版的各种诗词集中,亦时可见到它的踪影。不少作者乐此不疲,创作出了大量的竹枝新作,上百首者也并非罕见。一些有识之士在诗词刊物上辟有专栏。如:1980年龙门阵》创刊,即辟有《山歌闻竹枝》的专栏,用竹枝词反映建国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变化。《北京诗苑》开辟了一个《竹枝词》栏目,几年来刊发数百首新竹枝,涌现出一批竹枝佳作。2004年10月,武汉《长江日报·城市周刊》设立了一个《新武汉竹枝词》的栏目,并向读者发了征稿启事。2006年《萍乡诗词》亦开辟了《竹枝词》专栏。利用宽带网络的便捷优势繁荣当代竹枝词的创作,是一种必然趋势。在笔者与湖北长阳的徐长清积极倡导下,中华诗词论坛于2005年5月间开设了一个《竹枝新唱》版面,吸引了不少的竹枝词爱好者前往弄潮。其他如诗文天下论坛,清江论坛,雅龙论坛、九天文化网论坛,诗昆论坛、东湖社区清江文坛、巢网论坛等网络媒体上,都活跃着一批竹枝词作者。
当代竹枝词作者甚众,尤其是近年来,更是增添了一大批竹枝词创作新人。仅以萍乡为例,直到2005年3月前,全市仅有三人写过竹枝词。而在2005年一年之内,竹枝词作者即已增至六十八位,竹枝词作品总数有近千首,其作者上至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下至退休人员、教师、医生、农民,真可谓“异军突起”。由于《楚萍竹枝词》一书在好几个网站论坛上征稿,也使一大批论坛诗人加盟到竹枝词创作队伍中来了。这次征稿活动,对全国竹枝词创作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现有资料看,当代竹枝词创作比较活跃的地区有北京、武汉、成都、上海、重庆、江苏扬州、江西萍乡等地。这些地区都活跃着一批竹枝词作者的身影。当代在全国较有影响的竹枝词作者有:丘良任、缪英、梁鉴江、张文廉、张道理、徐明庭、薄松涛、段天顺等。当代竹枝词作品除在正规出版物上发表外,一大批熟悉电脑操作的竹枝词作者在网络文学论坛上发表自己的作品,相互进行切磋交流,使一批作者的竹枝词创作能力得到较快提高,崭露头角,有的作者竹枝词作品颇丰。
时代的变迁,是孕育竹枝词作品诞生的土壤。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著名水电工程专家工程院院士潘家铮著的《春梦秋云录》里就有一篇散文名《新安江上竹枝歌》。文中由四十多首竹枝词组成,诗与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现了当时(六十年代初)我国最大的新安江水电工程修建的全过程。汤杰的《扬州文革竹枝词》中则记载了1966年6月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伊始,扬州部分大、中学校学生走上街头破“四旧”,致使文物古迹、园林名胜、寺庙道观遭受严重破坏的史实。湖南的谢文耀亦作有《文革竹枝词》一组。“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就使得当代竹枝词的创作题材和内容有了新的拓展空间。除了传统的竹枝词题材外,社区竹枝词、新农村竹枝词、校园竹枝词、体育竹枝词、环保竹枝词、抗洪竹枝词、航天竹枝词、下岗竹枝词、工业园竹枝词、交通竹枝词、移民竹枝词、反腐败竹枝词等一系列新的竹枝词题材作品不断涌现出来。可以预见,在今后的若干年内,还会有前人所没有写过的竹枝词题材产生。展现在广大当代竹枝词作者、爱好者们面前的,将是一片崭新的天地。
2006年11月12日完稿于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