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假健康”人群应警惕“心危险”
新华网北京9月30日电(记者王晓洁)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当天,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医师报》与波士顿科学公司共同举办了“以心护心,保卫心脏”的世界心脏日直播活动,邀请到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共话心脏健康。直播过程中,专家表示,“假健康”人群应格外警惕心脏病风险。
根据9月初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居于多种疾病之首。
北京同仁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吉云表示,以下几类人群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因糖尿病、高血压等长期慢性病导致的严重血管病变,无法进行手术开通血管的冠心病患者;虽然进行了开通血管的手术,心功能却不理想的人群;心肌梗死发病3个月后,心脏功能仍无法恢复的患者。第三类人群应考虑置入除颤器,可有效预防猝死。
专家表示,上述人群虽易猝死,但因其时刻关注自身健康,在出现症状时往往可以及时就医。而平时看似无恙的“假健康”人群,才是猝死高危人群。
“假健康”人群看上去身体状况尚可,但因长期饮酒、高热量饮食、久坐不运动,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慢慢侵袭,可能在管壁及血管外侧已有大量脂质斑块沉积,如同在体内埋下“炸弹”。正常的心电图与血管造影无法检测到“假健康”人群的问题,其体检报告也难以体现明显的血管异常,猝死仿佛离他们很远。因此,这部分人群自然不会有预防猝死的“弦”绷在大脑中,对症状通常缺乏基本认知。对他们而言,当某一特定时间“炸弹”爆炸时,如未及时就医,易导致猝死发生。
专家同时提醒,有多种医疗手段可以更好地检测、治疗心血管疾病。血管内超声检测可以让医生看到血管壁,认清患者病变本质;皮下植入式除颤器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心脏功能;导管消融术可明显改善房颤患者症状;“左心耳”封堵术则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脏病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郭军强调,人们一旦发现胸部不适、严重胸口憋闷、冒大汗,持续半小时不能缓解,就需要警惕,必须马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