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人生的清华体育 | 陈苑生:无勇的当年,有乐的一生
全校三好标兵时, 有一年西大操场的橱窗里和《新清华》校刊上的报道文章中,用的就是我举着棒子瞪着眼睛的照片。难怪清华五年很少有男生追过我。
登在1983年《新清华》校刊上的照片
后来研究生阶段我跟在计算系读了本硕7年并担任过系学生会主席的肖宇谈恋爱。很奇怪,无线电、计算机作为隔壁系,我俩又都是学生干部,本科五年居然谁也不认识谁。他没被大棒子吓着,大概全因为他的高度近视,眼神差得从来没看清过那张照片。
广州比赛:1985年,终于有一次全国高校女子垒球联赛在广州举行。那是我们球队也是我大学里难得的一次特殊经历。
北方姑娘到南方又是8月份的盛夏,第一个感觉就是无比的热。第一次听说了冲凉这个词。平时在校我们都是凭澡票去公共浴室,一星期才去一次,即使训练也不能天天去浴室淋浴。但是广州人就要每天冲,甚至一天冲好几遍。我们住在广州体院的学生宿舍,淋浴就在宿舍楼里。顶着烈日训练和比赛,艰苦是艰苦,但是能方便地冲凉也感觉到一丝特殊的幸福。
在湿热的天气里,虫子格外地多。经常宿舍床上会跑出蟑螂和不知名的大虫子,把大家惊个半死。但是年轻,这些小苦都不算啥。队友们在一起更多的是离开了惯常生活环境的快乐和兴奋。穿着印有清华字样的运动服和团队一起去比赛,这不就是我小时候常常梦到的情景吗。
1985年广州全国高校女子垒球赛清华队
前排左起:李蓉蓉、蔡晶晶、李静静、 姚斌、陈苑生(穿着接手的护胸)、南密英、王妮 ; 后排左起:陈旭、方晶、王婕、宋然、史月波、赵敏、邵敏、胡建英、王维屏教练
一天夜里睡在我上铺的邵敏,竟然从床上滚了下来。好在比赛对手中一支劲旅来自上海医学院,随队就有医生,马上帮助观察和诊断,确定没有脑震荡,才省去了我们这些外行人的慌乱。
他们的队医也帮了我的大忙。我长期做接手, 左手大拇指多次被戳伤。在比赛期间,旧伤加新伤,干脆就不能动弹了,甚至完全不敢触球。这位上医队的队医见此情景当即拿出急救包里的止痛喷剂。当时我们队里既没有专门的队医,也没有类似的药品。他给我喷上,非常管用,马上发热麻醉了不再疼痛,能够让我坚持把比赛打完。现在想想那时也是很拼的,但相互竞争的队与队之间并没有忘记互相关爱,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那届联赛我们得了第三名,同时还获得精神文明奖。
1985年广州全国高校女子垒球赛现场
(投手:史月波, 接手:陈苑生)
帮了我们大忙的上海医学院队医(中间)
其他队友,左起:方晶、史月波、宋然、陈苑生、邵敏
广州比赛赛场之外
前排左起:刘力群教练、王维屏教练;后排左起:陈旭、陈苑生、姚斌
足球场上的香蕉球
从小我跟男孩踢球,不能参加正式比赛。那个时候,全中国要是能数出10个玩足球的女孩,我一定是其中一个。1984年国家才正式有了女足项目。我这算不算生不逢时啊?要是晚生十年没准能混进个专业队呢。
那一年清华也成立了女子足球队。我虽然身在女垒,但割舍不下的足球情节,使我成为女足校队的比赛队员。平时在女垒训练,女足有比赛时就去掺乎一把,脚头硬是我所长。
在清华女足运动场上(照片来自微信群)
一次和北大女足的比赛中,我们得到了一次角球机会,由我主罚。我卯足全身力气,一脚出去,竟是一个漂亮的香蕉球直奔大门。北大的守门员和后卫一同奔过去,结果彼此相撞,连人带球一起滚进了球门。我们按说是该欢呼进球的,可是眼见着守门员都没有爬起来,最后叫来救护车把她送去了医院。
可惜当年很少照相录像,那一大脚的瞬间没能定格。多年后在微信群里有当年场边观战的吴群同学(无线电81、十项全能队)帮我印证了这一记香蕉球。估计这一脚也是又一个能把男生们吓跑了的动作。
当时的女足是很多男足队员来当教练的,比如79级的闫醒龙还有我们班的邸勇(无线电81)。我因为平时参加配合训练少,上场后经常满场乱跑,浪费体力。最糟糕的一次我跑得太狠小腿肚子抽筋倒在场上不能动弹,闫醒龙冲进场内,也不管我浑身的泥土和汗臭,拽住我的腿又压又搓,让我好生感动。那场球后不久我还得了一场很厉害的阑尾穿孔,住院动了手术,教练带着一些队员来北医三院看我。很多年后在微信联系的回忆中才记起其中一位叫付德慧(化工81)还在医院陪了我一晚上。
参加这些球队和运动,让我们的社交圈子和生活阅历都延展和丰富了。在书本之外、班级之外,多了一群运动场上趣味相投、互帮互爱的弟兄姐妹。
清华体育的大格局
对我这个从小热爱体育、混迹于江湖,但天赋不足与运动明星无缘的人来说,清华的体育环境得天独厚。
不够专业,但在业余组里也可以赢,也可以为团体争分;我还参加过清华的乒乓球比赛,也是在业余组得到第三名。不足以参加一流的校代表队,在三流的垒球队里我们也风生水起,如鱼得水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体验运动的美好和快乐。就连从小跟男孩混着踢球这样的爱好在清华也找到了发挥之地。
在清华即使没有什么体育细胞的同学也会被“裹挟”在浓厚的运动氛围中:大学五年课程里四年都被安排了必修和必须达标的体育课;每天下午四点半广播大喇叭会把全校同学轰到操场上去跑步锻炼;在严谨的微积分公式推导后脑筋还时常要急转弯于8-1 > 8 的公式;不管多么雄心勃勃的理想,如果没有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指标都不能算远大。
这样常年坚守的“大众高于明星、健身高于竞技、过程高于结果、长远高于眼前”的体育教育理念,创造了不管起点如何、天赋怎样、人人都能参与的体育环境,为一代代清华人开启和铺垫了健康的人生,也让我享受到体育运动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收益,并且把这一爱好作为习惯保持一生。
在美国的三十年里,我仍然是少有的常年和男生在运动场上一起玩足球、排球、篮球、网球、乒乓球的假小子。也参与了一些正式的体育赛事,比如全州运动会( Game)、社区网球赛等。2019年多伦多北美清华校友第三届大会上首开的清华校友马约翰杯运动会是清华人继承体育传统的集中体现,我很自豪地说我也没有落下。
在2019年首届清华校友马约翰杯运动会乒乓球赛上
我给儿子女儿小时候最初的足球队当过教练,帮助组织过中文学校的运动会,带着儿子飞到各州去参加乒乓球比赛,把对体育的热爱传承给下一代。
给儿子的足球队当教练,2001年
在我上班的公司的乒乓球比赛里,我以一个短粗体型的中年大妈形象出场,十几轮下来战败了那里不同族裔、年轻矫健、身高力强的全部男子选手,赢得冠军。人家的评论是“看来随便找个中国人乒乓都这么厉害”。对,我就是一个在清华随便可找到的、绝非运动明星的、纯粹的业余选手!洒尽汗水、赢得胜利那一刻内心也体验了一把为华人争光的国手般的自豪与喜悦。
2018年在公司的乒乓赛上获金牌
除了健身的效果和竞技的快乐,清华体育为我们营造的更是一个不求功利、寻求本真的大格局。竞赛里人人都想赢,但是我赢你输不过是在某种设置下的短期结果,在规则之下人人参与各有机会才是大家的共赢状态,最终的着眼点其实并不在于输赢而是提升自己。这样的格局使那些为了取胜而使用兴奋剂、坑害对手、造假舞弊等恶性扭曲行为没有市场。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体育,影响着我们一生对竞争、规则、团队的态度,以及对成功的解读。
如同少年的我有一个体育明星梦一样,很多清华人都是带着成名成家的梦想走进校园的。几十年后人生过半,年轻时的理想由于天赋、环境、选择等种种因素未必如期而至。但是在人生的运动场上,每一个“业余”的选手、非明星的球员也有属于自己的奔跑、追逐,有受伤的眼泪,有胜利的欢欣。只要你努力了,积极地参与了其中,体验了过程,当明星梦悄然远去之后,留下的是参与的纯粹和对输赢的淡定,是那份看似平淡的过程中历久弥新的充实与快乐。
这是清华体育带给我的最大财富。感恩母校!
征 文
亲爱的校友:
2021年是母校110周年华诞,在筹划制订面向110周年校庆活动方案时,校友们提出了各种建议。清华校友总会在征求校友意见的基础上,拟出版专题书籍,其中有一个关于体育的专题:《影响我人生的清华体育》(暂定名)。
体育是我们在清华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的体育传统是清华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清华体育的环境以及文化,培养了我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也使我们对运动有了强烈的兴趣。因为体育,我们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品质、规则意识、团队精神等体育迁移价值所带来的影响。
若有诗意藏于心,岁月从不败华年。我们热诚地邀请你,写出你和清华体育的故事。我们相信,这些感人的故事,将激励其他清华校友,特别是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更好地传承和光大清华的体育传统。
经过一年的征集,截至2020年10月31日,征稿小组已经收到近百篇稿件,近期我们将择优出版第一辑。欢迎广大校友继续投稿,待达到一定数量后,我们将择机出版第二辑。
来稿须知:稿件要求原创,字数以5000字左右为宜,能提供与稿件内容相关的历史照片最佳。请附作者简介、近照及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
《影响我人生的清华体育》征稿工作小组成员:
李军、陈伟强、卢旭红、郑丽君、李沛雨、王正
清华校友总会
2020年11月1日
2020年第186期
策划 | 袁浩歌
统筹 |宋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