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成绩,大家呵呵就是了,当真的话……
夹杂在一片赛事报名、延期、取消的热潮中,国内马拉松近来也出了两次“好成绩”,都是半马的。
一次是10月13日,在西安由一品牌组织的破速集训半马测试赛上,戚振飞跑出了1:00:27,比国内的半马纪录1:02:51(董国建2009年于扬州半马创造)快了2分多钟。
另一次是10月30日,在杭州桐庐半马中,李子成以1:02:44的成绩夺冠,自然也是快过董国建当年的全国纪录的。
非常遗憾,这两次成绩因为赛事均不具备创造纪录的条件,也就是大家私下议议,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若是拔高这样的成绩,看做是打破全国纪录,那真是贻笑大方了。
认
证
什么叫打破纪录?
你随便找个地方,打开跑步APP,跑出个好成绩,能算数吗?肯定不行!这样可以的话,中国马拉松早就轻松破2了。
那比赛中产生的好成绩呢,总能算数了吧!疫情前的2019年,田协统计的国内规模赛事为1828场,却不是说在这当中任何一场赛事都能破全国纪录。当然,可以破赛事自己的纪录。
只有经过田协认证的赛事,才具备打破国内纪录的资格。在马拉松之外,其他田径项目、运动项目中,都是如此,甚至有些项目是要在规定的一些世界大赛中,才能破纪录。
也就是说,不是在田协认证赛事上跑出的所谓“纪录”,都算不得数。
因为,你也不具备创造纪录的条件啊。赛道是否符合要求,计时是否精确,是否有兴奋剂检测……缺了任何一项条件,将跑出的好成绩归为纪录,都是毫无说服力的。
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能跑出逼近乃至超过国内纪录的成绩,都值得我们尊重。只是让人疑虑的是,出成绩不都是国家队、职业选手的职责么?难道现在接力棒交到了非一线选手手中?
大家都知道职业与非职业的区别,有句话不是说,不要拿自己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职业。你觉得国足的球踢得臭,觉得自己在业余赛事大杀四方,肯定比国足要强。真要去试,场上一个拼抢、一次碰撞,就足以让你躺到医院去。
在职业队里,是靠成绩生存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个点。国家队的国内顶尖选手跑不出好成绩,竟然是他们之外的选手不断地“放卫星”,真要继续这样局面的话,国家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制
约
因为国内马拉松的兴旺,产生了一批靠奖金生存的选手。你会发现,他们在挑选比赛上颇费心机,疫情前是绝对不会跟外籍选手硬碰硬的,也不会找国家队全力出击的赛事,多是了解到参赛选手中没有威胁性大的,才去“抢钱”的。这说明了什么?
无论我们这些大众跑者,还是精英选手,当经过长期训练,成绩达到一定水准后,提高就十分困难了。越往上走,必是越难,到最后都得以秒计了。
如果突然之间,你的成绩一飞冲天,这肯定是要有原因的。大家还记得去年的钱鼎彬吗?去年上半年那一阵,连续作战,成绩一次比一次好,眼看着就成为国内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结果呢?
一场马拉松赛事是否田协认证,对于大众跑者来说,区别就是跑出了好成绩,能否被田协数据库记录在册,以后成为其他赛事直通、分区的标准。对于职业选手来说,恐怕就是有无兴奋剂检测了。
任何优秀的成绩,都需要过兴奋剂这一关,才算“有效”。放眼世界体坛,倒在这个上面的名将可不少,中国体育以前在一些项目上也有过惨痛教训。
正是因为新纪录的产生有一系列条件的“制约”,愈显不易。国内马拉松不论是全马还是半马纪录,都已很久远了。近些年来国内马拉松的大发展,更多是全民健身层面的,在竞技上,放在亚洲、世界上,不值一提。
这更需要国内的精英选手们励精图治,用科学的训练、刻苦的态度,去一步步、一点点地接近纪录,在条件成熟下打破纪录。
这是件严肃,且任重道远的事。绝不是靠着一些品牌,以产品营销为目的,一夜之间就能将马拉松国内纪录踩在脚底的。
一些“儿戏”,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