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民族太嚣张, 中国直接给它下最后命令 要么归降;要么覆灭!
在广袤的西北之地,数十万人回鹘人迎着大漠风霜艰难行进,他们横穿草原近六十余里,向着草原东面进发。回鹘即回纥,由回纥改名而来,这是一支逃难的民族,他们为了躲避追杀选择艰难迁徙,跨越自然条件恶劣的阴山之巅,向着东方边境涌去。
数十万人的迁徙场面,极为壮观,这在唐代数百年间甚少见到。
回鹘族,这个在突厥汗国覆灭后,于北方强势崛起的民族,在称霸北方大漠数百年后黯然谢幕,无可避免的迎来日暮荒凉的下场。数十年里,一个名为"黠嘎斯"全新势力崛起,打破了北方大漠的宁静,他们将回鹘视作磨刀石,并发起了挑战。
公元708年黠戛斯遣使访唐时,唐中宗旧话重提:"尔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使者感动得连连顿首。唐玄宗曾在《征突厥制》诏书中称赞黠戛斯军队"弧矢之利,所向无前"。事实上,黠戛斯还是唐朝最为信任的蕃邦,多次参加唐朝打击后突厥的军事行动。
公元840年,黠戛斯人终于迎来了翻身的机会,此时,日益衰落的回鹘对战如日中天的黠嘎斯,结果可想而知。那一战,回鹘人遭遇了灭顶之灾,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此毁灭,由此,拉开了回鹘人大规模迁徙的序幕。
按照《新唐书》所载:黠嘎斯起源于伊州之西、焉耆之北,古人称其为"坚昆"。唐朝初期时,黠嘎斯也被人叫做结骨,当时黠嘎斯只是北方草原上的一个普通部落,在外人看来并不起眼。乾元年间,回鹘人四处扩张,其中,即包括黠嘎斯所在的家园,尽管黠嘎斯人奋勇抗击,仍旧战败,家园被毁。
遭遇重创的黠嘎斯逃离至与世无争的深山中,在那里休养生息、繁衍族群。自此,黠嘎斯彻底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纵然是唐朝,亦难以得到有关黠嘎斯的信息。不知不觉间,黠嘎斯已经淡出草原近百年时间,人们早已忘记了这个民族的存在,只到有一天,黠嘎斯以草原霸主姿态强势崛起,人们才知晓原来曾经那个家园被毁的黠嘎斯,百年来一直都在。
对于黠嘎斯的复出,最担心的莫过于回鹘人,一百多年前,回鹘族成为草原霸主,四处吞并弱小部落,强势一时,黠嘎斯家园在那次扩张中被毁灭,双方已然成为世仇。如今的回鹘族早已风光不再,日暮西山,完全没有能力抗衡黠嘎斯的力量。其实,每个王朝亦是如此,再强大的国家亦有衰落的时刻,中原王朝如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是,北方草原部落亦如是。
哪怕没有黠嘎斯的出现,回鹘族也难以逃脱衰亡命运。黠嘎斯与回鹘人厮杀二十余载,力不从心的回鹘人最终第一个倒下,黠嘎斯用胜利向外界证明,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击败夙敌。回鹘的灭亡之旅起于一场内部动乱,宰相掘罗勿杀死彰信可汗,从而导致另一位将领录莫贺勾引十万黠戛斯骑兵入境,最后杀掉掘罗勿。
此次动乱影响到回鹘国运,自此之后,回鹘陷入分裂,所有回鹘人的部落各寻其主,有的投靠了葛逻禄,有的则投靠了吐蕃与安西。彰信可汗的兄弟没斯和宰相赤心、仆固、特勒那颉啜遭到黠戛斯人驱赶,无处可去的他们遂带着自己的部族,来到唐域边塞,请求归附唐朝,当李德裕收到边境传来的书信时,他们一行已经抵挡西受降城附近。
回鹘人请求归附之事引发朝内大臣争议,多数人认为此为阴谋,但是,谁也不敢妄下定论。唐朝统治者李炎亦不敢保证回鹘人的真心,或者说他从心底就不相信蛮夷会有归附的诚心。李炎担忧,若他日回鹘势起,这些归附的回鹘人将成为巨大隐患。
然而,李德裕并不担心这些,在他看来,无处可归的回鹘人犹如待宰羔羊,翻不起什么浪花,那些所谓的阴谋论,纯粹是无稽之谈。负责受降的地方为边塞的天德城,此处守将名为田牟。田牟是将门之后,自从其父、其兄战死沙场,田氏一族即逐渐没落。
他一直谋划着建功立业,然而,边境多年不曾出现动乱,其一腔壮志无处可施,眼下回鹘人大量南下,即将到达天德城,这是他重振田氏家族的好时机。
李德裕自然明白这点,但是,他并不担心,天德城仅有上千名身体羸弱的士兵驻守,真若与求胜心切的回鹘人交战,田牟难以占到优势。李炎亦是如此,他考虑良久,选择同意招降回鹘人,他有着自己的考量,如果拒绝了回鹘人的归附,无处可去的回鹘人势必会拼死一搏,到时唐朝边塞几座重城恐怕难以守住。
朝廷在同意回鹘人归附的同时,亦派出吐谷浑等部族势力对回鹘人监视,一旦他们在归降过程中出现异动,立刻当场剿灭。那么,为何只派少数民族士兵而不派唐军?这正是李炎的策略,万一双方厮杀起来,顶多是蛮夷之战,唐朝并不会被卷入其中,这是一种政治考虑。
就在一切有条不紊进行时,远处大漠传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太和公主被回鹘新任首领乌介可汗所劫。"
说起太和公主,就不得不提二十多年前的和亲,当时,唐穆宗下令,将妹妹太和公主远嫁至边塞之外的回鹘,成为回鹘崇德可汗的妻子。太和公主在回鹘生活了二十多年,直至黠戛斯人攻破了回鹘人的家园,太和公主遂被带出。黠戛斯人一直对外自称为汉朝名将李凌的后裔,因此,他们对同出本源的太和公主非常敬重。
而后,黠戛斯人派使臣,准备将太和公主送回长安。然而就在返回路上,乌介可汗率军杀出,劫持了太和公主。此时,乌介可汗的要求很简单,即:向唐朝要粮要城,并且,还要被吐谷浑和党项两族掠走的人口。对此唐朝的态度很明确,要城不给,要人不给,要粮倒是可以。
李炎认为,自古民以食为天,中原王朝尚且如此,更何况回鹘只是一个草原国家。没有城镇、人口,回鹘人不会疯狂残害太和公主,若他们缺少粮食,谁也不敢保证回鹘人会做出什么。很快,二万斛粮食装车,送往位于北方边塞的回鹘接收点。
在此时刻,天德城归降的回鹘人出现内讧,没斯借口称赤心意图侵犯唐朝疆界,遂将其杀死。而那颉啜则在第一时间吞并掉赤心的七千残部,向着东面逃去。唐朝本向着那颉啜会与东面的乌介可汗相遇,却不曾想他选择在幽州之地驻营。
李德裕当即拟写密诏,快马加鞭送至幽州、太原两地。密诏内命令幽州、太原两地军队剿灭逃至此地的那颉啜部。接到诏令后,幽州迅速集结三万甲士,杀气腾腾向着那颉啜驻营奔袭。那一战,七千帐回鹘人被剿灭,那颉啜趁乱而逃。逃跑中,落入乌介可汗手中,被斩下首级。
李德裕并不意外,眼下没斯归降,那颉啜败亡,接下来唐朝就要对付乌介可汗。
李德裕派人寄给乌介可汗一封书信,信中给回鹘指出两条路:一、归降;二、覆灭。这绝对不是一句口头威胁,在私下,唐朝早已集结契苾、沙陀、吐谷浑骑兵,随时发动对回鹘的灭国之战。归降的没斯也率领自己的部众,参与此次围剿回鹘之战。
元和年间,淮西之地有一支"骡子军"远近闻名,一度令周边蛮夷闻之变色。"骡子军"统领名为刘沔,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将领,早年间,他曾率领天德军杀入党项叛军阵中,斩杀无数贼酋。而后又曾率吐谷浑、契苾、沙陀等铁骑,重创侵入河西的党项蛮夷,俘获数万敌军。
李德裕的集结诏令传来后,刘沔当即派自己最为看重的手下石雄,到云州作战。
石雄,可谓是从无数白骨中杀出来的将军,他一生跟随刘沔征战杀伐,手刃多少敌人无从知晓,但从他全身散发的嗜血气息来看,此人定是不可招惹的存在,稍微靠近一些,就能令人心生寒意。刘沔派石雄对付乌介可汗,显然对其非常信任。
会昌三年,回鹘人受契丹人压迫,向着唐朝边塞振武靠近,唐军数十万人严阵以待,只待一声令下,将对回鹘部发动进攻。当晚,石雄趁着夜色率领三千精骑,潜行至乌介可汗所在营区附近。在那里,石雄看到数十驾毡车,且旁边有几道人影,由于距离稍远,他只能看出其中一人身着华衣艳服,与其他穿着朴素的比起来,实在是极为眨眼。
石雄命人打探此人身份,而后得知,身着华衣艳服的那道人影正是太和公主。确立公主无忧后,石雄遂下令发起攻击,霎时间三千铁骑疾驰而出,声势骇人,这是一支身经百战的精锐铁骑,战斗力惊人,不待片刻,回鹘驻地便以血流成河、尸体满地。
此战石雄大获全胜,迎回了太和公主,然而,战争并未结束,因为乌介可汗趁着夜色掩护,于混乱中逃出重围。
然而,乌介可汗并不知晓,此次袭击回鹘营地的仅为一支骑兵,在外围数十里,还有刘沔统领的数十万大军严阵以待。乌介可汗率领残军,逃窜没多久,即与唐军主力相遇,不过在夜色中,他倒还能抱有一丝希望。
唐军在发现不同寻常后,采取密集箭阵掩杀,铺天盖地的飞箭掠空而过,回鹘残军瞬间折损一半。乌介可汗遂选择领兵回撤,刚撤没多久,后方即传来铺天盖地的马蹄声,整片大地都轻微颤动,乌介可汗心生绝望,显然猜出唐军骑兵即将杀到。
正如其所料,后方为刘沔率领的唐军主力,携着雷霆万钧之势追击而来,骑兵们驾驭着战马,高舞马槊,犹如黑夜中潜行的死神,他们追上溃逃的回鹘残军,马槊挥刀,尽情收割着一条条生命。铁骑席卷之处,不留一切生命,唯有原地留下一具具尚有余温的尸体。
可以说,兀立的西陲荒岭见证了回鹘人的死亡之旅。
并且,回鹘汗国灭亡以后,庞特勤为首的部分回鹘部众西迁,于840年离开漠北草原。他们沿西南方向越过阿尔泰山,进入天山北麓地区,抵达北庭,与此前留守当地的同族人会合。其中,一部分迁至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甘州回鹘,后来成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现在的裕固族。其中,前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与迁入的察合台人融合,今天称作:"维吾尔族"。
参考资料:
『《新唐书》、《帝王世系·唐时期·黠戛斯》、《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