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同里古镇:在“生活方式”场景中传承江南文化
新华社·新江苏报 “江南好,风景我熟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了如画的江南。 4月20日上午,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记者随“文化中国行”主题活动采访团队走进江南古镇同里。青石板路、白墙黑瓦似乎在向记者传递着这座千年古镇的厚重历史,而街巷里休憩的居民和飘香扑鼻的传统小吃则不断演绎着古老的人间烟火。镇。
这幅优秀的江南水彩画让世界各地的游客着迷。同里古镇如何将古韵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真正保留古镇文脉?
活态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古镇古戏台上,正在上演越剧《碧玉钗》、《盘夫》、《白虎劫》。歌声优美,亲民,也满足了游客的需求。
80后导游、同里人卢亚英告诉记者:“古镇的原住民真实见证了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当地特色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弘扬。
在江南水乡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同里古镇引领了“活古镇”的开发模式,恢复了建筑原貌。 12000名原住民居住其中。生活场景随处可见,文化的原汁原味得以保留。
“居民是同里的主人,也是同里旅游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苏州同里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润认为,同里古镇是一个“山水社融、主客共享”的景区。居民既是主人,又是风景。
同里有49座桥梁连接着整个古镇。 “我听说过走三桥的习俗,所以今天带着孩子来这里求吉祥。”吉利大桥上,一对上海夫妇正在给女儿拍照。
薛润说,保护民间文化就是保护原始生活方式。 2011年,同里走三桥习俗被列入第四批吴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们一直尊重和保护这种正宗的水乡风味,并积极向游客展示它。比如我们的三桥走风俗、冠军巡游、我们的袜底糕、麦芽饼,这些习俗和传统小吃都能给游客带来同里独特的旅游体验。”薛润说。
探索保护与更新的融合
同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吴江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规划科科长张进军表示:“同里30年的保护历程,是一个以保护和传承活态遗产为目的,不断探索活态遗产保护方式和规模的创新过程。保护与更新的结合。”
退思园始建于清末,是退休官员任兰生所建。 “进时深思而忠,反省而后补”出自《左传》,世人仍可从中得到启发。导游卢亚英介绍,园内建筑均以水为主题。建园时,主人巧妙地将中国古建筑的经典品种布置在狭长的空间内,有亭、堂、楼、阁、亭。 、亭、廊、船一应俱全。 “闹红一阁”是半卧碧波、观水观鱼、寻春色、赏秋色的好去处。
古镇改造建设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周春华认为,同里将在保护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和维护。新建筑的设计也与古镇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用巧思激活光影技术,让游人体验“明月为人间客,夜里嬉戏”的浪漫意境……近年来,推思花园陆续推出“园林夜游项目” “推思邀月”、“推思邀月”“思维花园夜花园”等发展夜间经济的活动,不会轻易打破古镇夜间的宁静,实现居民与人的完美共生。游客。
文化渗透到政党的背景中
巷子深处,还有一座“水利博物馆”——太湖水利厅旧址。太湖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得太湖治水复杂,治水机构应运而生。据史料记载,清雍正九年,在吴江同里镇设立太湖水利公所。是太湖地区最早的全流域治水机构。是目前太湖流域仅存的水利办公建筑。
2012年,太湖水利同治衙门在同里恢复。同治署旧址的修复,将展示古今太湖流域的治水实践,有利于向全社会宣传水利民生的重要理念。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再生的典范,对国内政府机构规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同里在保护和修复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方法,让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旅游业健康发展,为中国古镇的保护和开发树立了典范。
新华社·新江苏记者 梅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