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山郭沫若故居

日期: 2025-01-15 08:06:27 |浏览: 79|编号: 6474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珞珈山郭沫若故居

在武汉,著名学者、诗人郭沫若曾居住过很多地方。武汉大学珞珈山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故居。据郭沫若自传《洪波曲》记载,他在武汉的暂居地为:汉口杨森花园、鄱阳街1号、太和街26号。

杨森花园当时是一个电影制片厂,现在是武汉退役军人局的办公室。太和街26号,现胜利街332-335号,原为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后来为居民楼。该址将建设为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此外,郭沫若在1926年和1927年第一次、第二次北伐期间也曾居住在武汉。1926年,郭沫若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政治部办公室设在汉口南洋烟草公司(现中山大道南洋大厦),他的住所也在大厦内。 1927年,他再次前往武汉,与邓演达住在汉口黄陂路的一所房子里,但具体细节没有记载。

郭沫若在武汉住过的所有住所中,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武汉大学。他对武大公寓的评价甚至超过了他后来在北京居住多年的原恭王府,以及他在四川乐山出生长大的沙湾老宅。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春天的一天下午,我们来到武汉大学,参观了郭沫若故居。

校园里的樱花都落了,但珞珈山脚下的几朵晚樱还在盛开。沿着蜿蜒的南山环路,我们满头大汗地登上了珞珈山。远远望去,我们看到几座青砖烟囱和老虎窗的小楼,隐藏在一片新的绿色丛林中。从上山的水泥路,我们拐进了一条土路。道路很宽,可以通车,但显然现在人已经很少了。来了,路上铺满了厚厚的黄叶。我踩着落叶,找到了一区20号,更加荒凉。整栋小楼已经无人居住。三层楼的房子就像一栋古老而沧桑的房子,孤独而忧郁地矗立在珞珈山上。

这种情况也在意料之中,因为武大近年来一直对包括郭沫若故居在内的这栋老别墅实行“只出不进”的政策。计划在现有居民全部搬出后进行整体改造。和保护。由于多年无人居住,这间屋子的门被一棵从山上掉下来的枯树挡住了,无法进入。但门口的墙上仍能看到几行字:“1938年4月,郭沫若同志住在这里。”

旁边的另一单元据说是时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副主任的黄其祥所住。大门现已完全用红砖封住,禁止从大门进入。

武汉大学档案馆资料记载了这座房子:郭沫若故居位于珞珈山东南麓一区20号。 1930年11月动工,1931年9月竣工,建筑面积236平方米,工程造价15000元。该工程由韩协盛建筑厂中标。这是一栋教授别墅,共有两单元、三层,砖木结构。

缺乏有关该房屋历任所有者的信息。由于战乱、动乱,以及随后频繁的所有权更迭,无人能说清楚。

幸运的是,《红博曲》为我们详细再现了郭沫若当时生活时的情景:1938年,武汉成为全国抗战中心,当年4月武大西迁,本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官训练团的司令部就设在这里。现在这座山上的老别墅,原有的18栋,已成为集训团的官邸。因为政治七处处长范寿康原是武汉大学教授,在他的斡旋下,负责反战宣传工作的三处处长郭沫若才得以动了张友同教授的心。房子倒了。房子背山面湖,共三层。下层有佣人房和厨房,上两层有客厅、书房、卧室、浴室和俯瞰湖光山色的阳台。下山可游东湖,上山可至珞珈山顶。

郭沫若故居旁有一条石阶小路,至今仍保存完好。武汉大学称之为周恩来之路。这条路在郭沫若的回忆中也有记载:“周公和邓姐也住在靠近山顶的一栋楼里,就在我们家的正上方一层,上去的路从我们书房的窗下经过。”

另一位邻居是黄启祥。郭沫若这样描述两家人的所在地:“很快黄启祥搬到了这里,成了我们的邻居。那是一座并排的楼房,两家人可以站在平台上交谈。”

1938年4月至8月,郭沫若虽然只在武汉大学生活了四个月,而且处于战火纷飞的战争环境中,但武汉大学美丽的风景、他这段时间的工作状态以及他和妻子的甜蜜利群和周边邻居的生活,给郭沫若留下了一生中最满意的记忆:“有这样的湖景,有这么好的邻居,我一生去过很多地方,这里永远是最接近我理想的。” ”因此,他也称赞武汉大学是武汉三镇的“天堂”。

今天我们站在珞珈山郭沫若故居前。茂盛的树木还在,安静的环境还在。然而,由于建筑物的增多,我们已经不能再像当年那样眺望东湖了。那些在战争年代红极一时的伟人,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行渐远。

在故居前,我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GPS标志。这是2004年冬天,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保护管理委员会和国家GP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埋下的一个信息点,它意味着郭沫若故居的确切位置和相关信息。已经在全球卫星系统上。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保护管理委员会李晓红教授表示,武汉大学目前正计划对18栋旧建筑进行全面修缮。预计郭沫若故居很快就会恢复原来的历史面貌。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