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大屋:繁华过后,留下的是孤独和沧桑
青砖石地,庭院幽深。走在长长的巷子里,可以感受到一百年前的富贵名家的辉煌和风景。
在广州,有一种民居,叫古大屋。因主要分布在西关(荔湾区旧称),故又被后人称为“西关大宅”。来广州,除了惊叹于广州的早茶,最不能错过的就是看一看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西关大屋。
由于商业文明的渗透和海外文化的长期影响,岭南建筑的审美情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中原,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形成独特、自成体系。西关民居作为岭南民居的代表之一,其形成自然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
西关大屋和西关
西关府的出现与西关的繁荣发展密不可分。欲了解西关府,必先了解西关。
西关位于广州市西部,紧邻珠江航运中心白鹅潭。自宋代以来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贸易港口。清代广东海关和十三行的设立,逐渐发展成为广州繁华的商业中心。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不少富商、达官贵人在此建“宅林”。他们模仿家乡的建筑,结合广州的自然地理环境,重新改进设计,从而形成了闻名中外的“西关大屋”。
从此,西关大厦成为广州城普通百姓向往的豪华豪宅。
西关大厦的走红也让一些商人嗅到了商机。他们开始在城市建造大量的大房子供普通老百姓购买。很快西关府迎来了发展高潮。据统计,全盛时期西关府邸有800多座。
西关大屋,一砖一木都带有岭南文化的印记
西关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石脚,飞檐高,庭院深。其典型结构为三室两廊,左右对称。
西关大屋之所以被称为“大屋”,主要是因为它的占地面积很大,一般在400平方米左右,较大的甚至超过1000平方米。大宅的平面图是在传统的正殿房屋形式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的。从入口开始,有门厅、天井、轿厅(茶厅)、神龛(正殿)、后座。后座还有内厅、内室。 。大厅由天井相连。每个大厅都有一个入口。一般来说,大房子有两个或三个入口。最宏伟的有七个进深,里面可开辟一个大花园。
由于岭南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常年炎热潮湿。因此,如何避暑、通风成为西关大宅建筑设计中首要考虑的问题。青砖、天井、青云巷可以说是西关宅避暑、阳光、通风的三大法宝。 。
青砖
西关大宅的墙壁是水磨青砖砌成的空心墙,墙壁打磨得光滑有光泽。青砖密度高、耐磨,可数百年不磨损,而空心墙则具有保温、防寒的功能。所以,西关大屋最大的优点就是冬暖夏凉。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无论夏季天气如何炎热,住在闺房的女士们依然能够感到凉爽舒适。青砖和空心墙无疑对此做出了贡献。
空心墙是人们在建筑设计中的独特创造。青砖横竖交错,层层堆积,排列有序。墙体虽然是空心的,但砖块连接紧密,坚固。据民间传说,青砖墙是用糯米拌砂浆铺成的,没有水泥,所以看起来没有任何缝隙。传说之所以成为传说,是因为它受到了人们太多的关注,这足以说明西关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西关府邸的围墙建筑,有钱人多建“五光一鼎”,经济不宽裕的则用“七光一鼎”或“九光一鼎”。因此,只要看墙壁的绿色即可。砖的排列方式也可以决定房主的财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砌砖方式,都只能出现奇数,不能出现偶数,因为粤语中的“双”和“丧”读音相同。不吉利,所以在真正的西关府邸中,常见的是“五顺一丁”和“七顺一丁”。
墙
青砖石脚,高墙,冷色调,尽显古朴典雅,正是那个时代的“豪宅”气息。
露台
天井是西关大宅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广州的西关大屋是“竹顶”,一室一室,在墙上开窗效果不好,所以房屋内部主要依靠天井采光。上面加一个小盖,形成天窗。每个房间的通风和采光主要依靠天窗,所以天窗一般只有下雨的时候才会关闭。广州粤语“拉起天窗”由此而来,因为新婚夫妇总有关门窗的习惯。久而久之,“拉起天窗”这句话就成了婚姻的代名词。
天窗
庆云巷
西关的大房子由狭长的小巷相连。房屋两侧的小巷称为青云巷,意为“踩青云”。又称冷巷、水巷、火巷等,具有通风、排水、防火、移动等功能。种植花草树木等多种功能。有的业主不让佣人从正门出入,只能从庆云巷穿过。因此,青云巷通常设有侧门,兼具交通功能。
广东话有“冷巷挑竹竿直出直进”说的就是青云巷狭长深邃的特点。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来形容诚实、不拐弯抹角的人。
除了以上三大法宝外,西关府最有特色的就是“三件头”和满洲窗。
三件
所谓“三件套”,是指西关大屋独特的门设计。
大门共有三扇门。临街的第一扇门是一扇短悬门,由四扇小折叠门组成。与其他两扇门相比,它更轻。这样的小门不仅可以遮挡外面路人的视线,保持一定的私密性,而且还可以提供通风和采光,非常适合南方的气候环境。
过了短腿门,就是独具岭南特色的唐焯门。所谓“盘里”,打开时为“盘”,关闭时为“闭”。它是栅栏式的水平推拉门,由13、15或17根厚原木水平嵌入而成(前面说过,广州人讲“意”。门头是单的(不是双的),有轨道和滑轮位于下方,因此可以轻松推拉,无需费力。
推拉门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它有很多功能。除了通风和采光外,它还是一个安全门。每扇滑动门内都有一个非常秘密的机械锁。将门关上并锁在屋内后,厚实的推拉门就变成了坚固的防盗门。这是老宅深巷里的一个巧妙想法。这也是一种古老的居住习惯。
“蛤蟆门之行,将你与凡俗世界隔绝,小院将被锁上数十年。”对于还住在百年老屋的人们来说,去蛤蜊门不仅带来安全感,还有一种身为广东人的感觉。生活态度。
过了门,才是真正的门。这扇门是大房子的主要屏障。它主要由重坤甸木或樟木制成。门背采用横木,坚固、强度足够。
满洲窗
满窗,又称蚀刻花窗,是西关府邸建筑装饰的精华之一。满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顺治时期。 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的满族军队攻克广州城。参加战争的士兵占领广州后定居于此,他们也带来了满族窗户的技术。
原来的满洲窗还是纸做的。为了防止窗户被风吹动,工匠们在窗玻璃上加了木条来固定。在工匠们的巧手下,木条形成了丰富的图案,使纸窗已经具备了艺术和审美的追求。 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开放的对外贸易口岸。随后,欧洲的彩色玻璃开始大量运往广州。工匠们将传统制窗技艺与新材料相结合,并添加雕花图案,产生了中西合璧的广式满窗。
有人说,建造一座西关豪宅的工程量相当于建造一栋九层高楼。因为仅一扇满洲窗就需要15个人、10天的工作,每扇窗户的玻璃至少需要返工3次。因此,粤满窗与其说是窗子,不如说是精心打磨的工艺品。正是由于制作工艺复杂繁琐,满窗的真正工艺早已失传。
繁华过后,留下的是沧桑和孤独
清末民初时期,广州盛行西洋建筑风格,传统的岭南建筑模式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迅速演变。广九铁路开通后,一些西方侨民和当地富商开始在东山建造大房子。从此,“西关大宅”的优雅逐渐被“东山花园洋房”的现代感所掩盖。 1918年,广州发起拆城运动,当时许多西关商人的房屋被大规模拆除。
一百年过去了,西关大屋真正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时间冲走了繁华,留下的只是孤独和历史的痕迹。
如今,昔日的辉煌只能在博物馆里回忆。好在,留在人们心中的西关风情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