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元一杯“凉白开”引热议:是创意鸡尾酒还是营销误导?
近日,上海网友的一则发文引发全网关注:路过连锁清吧品牌DASH LAND时,门口招牌上“大师凉白开 28元”的字样让人咋舌,“一杯白开水卖28元,这不是宰客吗?”质疑声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然而店家的回应却让事件迎来反转——这款“凉白开”实为特调鸡尾酒,因口感近似白开水得名,并非普通饮用水。
随着争议升级,酒吧工作人员进一步详解了这款饮品的“真面目”:以金酒为基酒,搭配茉莉花茶和椰子水调制而成,酒精度约十几度,看似清淡无酒味,实则喝多了会“上头”。作为季节限定款,它并未出现在常规菜单和小程序页面中,仅通过门店招牌展示,目前点单率并不算高,主要受众为偏好淡味饮品的男士。店家强调定价合理,对比上海酒吧35-60元的鸡尾酒均价,28元处于中低端区间,绝非“宰客”。
真相披露后,网友们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网友表示理解,认为创意命名是餐饮行业的常见营销方式,且产品原料包含进口金酒等成本,加之“去酒精感”的调制工艺本身具有技术难度,定价具备合理性。但更多网友的不满集中在“命名误导”上:“凉白开”作为大众认知中低成本饮用水的代名词,与鸡尾酒的实际属性严重不符,且隐蔽的销售渠道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有消费者直言:“如果招牌明确标注是鸡尾酒,根本不会有这么多争议。”
这场风波并非孤例。近年来上海餐饮行业频现“高价水”争议:静安区某西餐厅未明确告知便收取88元/瓶的进口矿泉水,和平饭店套餐因“含面包和水”的模糊标注引发吐槽,核心矛盾均指向价格透明度不足的问题。从法律层面看,商家虽做到了明码标价,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要求,但却忽视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当商品名称与实际属性存在巨大反差,所谓的“自愿消费”难免沦为信息差下的被动选择。
创意本是餐饮行业的加分项,但创新需建立在诚信透明的基础上。对于商家而言,与其在命名上玩文字游戏博取流量,不如将功夫下在产品本身和信息披露上:在招牌标注核心成分、明确产品属性,对高价或特殊单品主动履行告知义务,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信任。而消费者面对此类“猎奇”定价时,也应主动询价核实,避免因认知偏差产生消费纠纷。
28元的“大师凉白开”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价值认知与消费信任的讨论。当“白开水味的鸡尾酒”从创意变成争议,恰恰提醒商家:创意有边界,诚信无底线。只有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才能在创新与口碑之间找到平衡,让真正的创意被市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