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90后工科男,在北京当侍酒师

日期: 2025-11-13 04:02:50 |浏览: 2|编号: 10229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一个90后工科男,在北京当侍酒师

时就学的美式,美式的观赏性和好玩性更高,像大家在美剧中看到的比较炫、带表演的就是典型的美式调酒。

时间过得飞快,课程结束,我本来打算在成都“大展身手”,但遇到了一个很严重的原因劝退了我——没有暖气。

那时正赶上12月,作为一个在北方享受惯了暖气的人来说,真的很难受。

于是,我又回到了北京。

一开始,我在大望路的一家西餐厅的酒吧工作,负责给客人调制鸡尾酒。这个工作在外界来看轻松,虽说上班时间很规律,也是8个小时,和很多打工人一样,但实际很熬人,晚上6点上班,下班经常就是凌晨2、3点。年轻的时候干干可以,年纪上来了真的扛不住。

工作期间,我除了学习鸡尾酒的知识外,恰巧餐厅主理人很懂葡萄酒,我又跟着Ta学了不少这方面相关的知识,顺便考了个WSET三级证书(高级葡萄酒师证书)。

说是顺便,但其实没那么容易考,要不断品尝不同地区的酒,一天下来,口腔内基本都是酸掉的。因为考试有一项内容就是盲品,味蕾要做到对酒的品种、产地的精准把控。

就是这个证书,也为我后续转型侍酒师带来了帮助。

洗杯子是乐趣,摔酒瓶是痛苦

在西餐厅待了不到3年,我选择了离职,到了一家葡萄酒俱乐部工作,在这里,一干就是8年。

俱乐部是会员制,有一定门槛,平时接触的客人基本都是偏高端客户,所以这份工作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很少受气。

但是,这个职业也有明显的弊端,那就是工作时间得跟着客户走,客户几点来,你就得陪到几点,可以说是全年无休,一般情况下,周内会相对清闲一点。

不管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像我身边的朋友,都会天然地认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喝酒,其实并不是,这只是其中的一小小小部分。

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服务客人,为他们推荐适宜搭配美食的酒品、将酒品温度通过物理方式控制到刚刚好,以让酒达到它自己的最佳状态。

不需要接待客人时,也不会完全闲着,工作更偏运营一些,要了解整个店的运营情况,包括酒窖的管理,比如哪些酒库存少了就要提出采购,哪些酒近期比较火就要提早采购准备备足。

除此之外,周末还会有类似品酒活动,这个时候就需要提早做策划,确定酒款,针对不同酒款,去邀请客户参加。

前段时间,佳士得(世界著名艺术品拍卖行)拍卖,我们也会选一些适合拍卖的酒品过去。

这份工作远不像很多人看到的那一面那么简单。

每份工作都会有它枯燥的部分。刚刚入行时,会有师傅带,很多基础活就需要我去做,就比如洗杯子。

大部分杯子阿姨都可以洗,但有一款奥地利生产的杯子,特别轻、特别薄,阿姨根本不敢碰,只能我自己洗,洗起来要特别小心,真的很头疼,一个不小心,可能今天就要倒贴了。

洗杯子这活虽然枯燥还有赔钱风险,但我其实还是挺享受的,杯子洗完后被擦得透亮,一尘不染的那种感觉不是很好吗?

除了洗杯子让我享受外,(为客人试酒)能品尝到不同地区、产地的葡萄酒也让我很享受,能喝到越来越贵,越来越好的酒。

但这也会给我带来困扰,人性总是向上兼容容易,向下兼容困难,之前有幸品尝了一款好酒,它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形成了一个标杆,很长时间,我都拿它和其他酒做对比,即便是同等级的,也无法和它相提并论。

这种感觉很痛苦,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试酒只是变成了我工作的标准流程,不再有乐趣。

这些都是主观的,但给客人上错酒这件事会直接给钱包带来致命一击,这种感觉也是很痛苦的。

我刚刚来俱乐部不久,有一次,客人点了一瓶酒,是一瓶普通年份的酒,我没注意,给客人拿了一个特殊年份的酒,这瓶酒比普通年份的要贵很多。当我发现时,为时已晚,最后没办法,只能自掏腰包补足了差价。

最重要的是,客人也没有发现这件事,在结账时,我告诉Ta们后才知道。

毫不夸张的说,这也是一份“高危”职业,上错酒赔钱、手滑摔碎酒窖里的酒也要赔钱......

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吕杨

从工作本身看,侍酒师毕竟是一个偏小众的职业,在一、二线城市才会有,国内目前上海发展最好。

我曾经想过去上海,包括我自己也很喜欢上海,之前学习去过几次,感受很好,主要的原因是上海的葡萄酒市场特别成熟,上海客人对品质的要求更高,更愿意尝试一些新鲜东西。奈何上海没暖气,这才是我仍然留在北京的原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旅游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