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南宁讯(记者 韦夏) “与国际上常用的‘鸡尾酒疗法’抵抗和抑制艾滋病毒不同,中医药主要通过提高患者免疫力,顾护脾胃功能,改善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从而达到治疗、延缓艾滋病的发展进程。”这一中医药防控艾滋病的研究成果是在12月1日, 由广西中医(中西医结合)艾滋病研究中心在南宁市朝阳广场发布的。
据了解,目前广西有500多名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正在接受中医药治疗。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经中医治疗后,70%的患者CD4处于稳定或者上升水平,患者生存质量显著改善。
广西中医(中西医结合)艾滋病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科技科的中医师邓鑫博士介绍,采用田七、郁金、莪术、人参、枸杞子、灵芝、女贞子、黄芪、黄精、黑蚂蚁等扶正类药物,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而天花粉、鱼腥草、穿心莲、绞股蓝、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类药物,则对艾滋病毒有防范作用。
从传统中医理论分析,艾滋病属于“疫疠”、“阴阳易”、“伏气温病”、“虚劳”等疾病范畴。机体亏虚是发病的内因,病毒入侵则是发病的外因,艾滋病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肺脾肾脏诸虚,夹杂邪实。
艾滋病无症状期又称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HIV开始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这一时期,病毒持续繁殖,对机体免疫系统有强烈的破坏作用,但尚未出现与艾滋病相关的症状,处于正邪相持阶段。随着正气逐渐被损耗,气血、阴阳、津液及脏腑功能日渐失调,机体抵抗力逐渐降低,不同程度表现为面色苍白少华,易于感冒,全身乏力,或低热盗汗、烦热口干,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及病理性舌象、脉象。这个时候,采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多采用扶正健脾益气,补肝肾,补气血等方法,使正气充足,整体调节,有利于无症状期的干预,延缓疾病的进展。
研究发现,中医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可应付艾滋病复杂多变的临床特点,减轻艾滋病患者的虚弱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稳定或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缓发病;中药本身毒副作用就比较轻,还可以减轻西药(抗病毒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特别是在艾滋病无症状期应用中药,可以减缓病程进展。
据了解,我区从2005年开始,就通过由广西中医药管理局、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广西龙潭医院、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门诊、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百色市右江区人民医院、广西壮医医院,以及鹿寨县人民医院等联合组成的广西中医(中西医结合)艾滋病研究中心,共同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中医药治疗服务。